![]()
![]()
10月31日晚,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發生驚險一幕:當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吉爾·沙哈姆和上海交響樂團演繹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時,沙哈姆手中那把1719年制作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琴弦突然斷了。鎮定的沙哈姆迅速接過樂團首席馬駿一手中的小提琴,用中文跟觀眾說了一句“不好意思”,觀眾席發出一陣善意的笑聲和掌聲。隨后,沙哈姆和樂團從弦斷之處開始,繼續演奏。
等到第一樂章結束時,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示意給沙哈姆一些時間,去后臺更換琴弦,全場觀眾用掌聲送他離場。這場演出備受樂迷期待,連加座都售罄了。換弦過程中,滿場觀眾靜靜等待,無一人退場。當沙哈姆重返舞臺,掌聲如海浪般襲來。沙哈姆全情投入,開始第二樂章的演奏。
在演出現場斷弦,對音樂家來說是個極具挑戰的舞臺意外,但也給了音樂家一次展現高超技藝、音樂素養和心理素質的絕佳機會。沙哈姆在上海觀眾的理解和配合中,成功化險為夷。
返場時,沙哈姆給上海觀眾帶來一個驚喜:他深情演繹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樓臺會”和“化蝶”片段——他是第一位發行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并將其納入音樂會節目單的西方演奏家。一位樂迷說:“這就是現場演出的魅力!有意外也會有驚喜,這是一個讓人難忘的夜晚。”
有趣的是,演出結束后,吉爾·沙哈姆的那根“斷弦”也被余隆保存下來,粘在一張白紙上,并請沙哈姆簽名留念。
![]()
斷弦之后,上海觀眾用掌聲鼓勵沙哈姆
“我 們的音樂對話自然得像日常聊天 ”
吉爾·沙哈姆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始于父親早年赴華參加學術會議帶回的幾盤中國音樂磁帶。“磁帶里有傳統民歌,還有戲曲選段,那些陌生又迷人的旋律,總讓我反復播放。”這份好奇,最終在他遇見《梁祝》時發酵。為了演好這部承載中國文化精髓的作品,沙哈姆專程找到中國小提琴演奏家、二胡演奏家,討教滑音等技巧,琢磨如何用西方小提琴還原東方的韻味;他還找來《梁祝》的民間傳說反復研讀。
沙哈姆了解到,余隆的外公丁善德是《梁祝》幕后推動者之一,他的阿姨丁芷諾也曾協助《梁祝》創作。“和余隆一起演《梁祝》,就像握著歷史的手,與這段珍貴的音樂記憶對話。”沙哈姆說,演奏時他能感受到,余隆指揮棒的每一個起落,都與他的琴聲精準呼應。“每次拉《梁祝》,我都會感動落淚,它的美能跨越語言和文化的邊界。”
![]()
沙哈姆和余隆登臺
沙哈姆與上交的情誼,更是跨越了27年時光:1998年9月,他第一次來上海演出,在開業不久的上海大劇院與上交合作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那是他與這支樂團的初遇;2000年的一次緊急救場,更讓他與余隆結下深厚友誼——當時余隆籌備一場重要演出,原定獨奏家臨時取消行程,他邀請沙哈姆頂替,演奏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從接到電話到登臺,排練時間不足48小時。”沙哈姆回憶,當時他連夜熟悉樂譜,抵達演出地后立刻與樂團合練,最終以零失誤的演奏征服全場。這一次,再度與上交合作同一部作品,沙哈姆贊不絕口:“從第一樂章的合奏開始,我就被樂團的音色打動,我們的音樂對話自然得像日常聊天。”
不把音樂當目標, 享受演奏的快樂
沙哈姆成長于一個充滿科學氣息的家庭——父親是研究物理的學者,母親專攻細胞遺傳學,哥哥后來也走上科研道路。“小時候家人圍坐聊實驗數據、學術理論,我插不上話,就躲回房間拉小提琴,讓琴弦當我對話的伙伴。”沙哈姆笑著說,唯有一次,他撞見父母合奏貝多芬《G大調奏鳴曲》的慢板樂章,鋼琴的醇厚與小提琴的清亮交織,在他心中埋下一顆藝術的種子。“那對我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時刻,讓我感受到音樂是人們生活中如何特別,如此美好的一件事。”
![]()
余隆與上海交響樂團
沙哈姆每年只安排約50場演出,比很多同行少得多,因為他希望把更多時間留給家人。沙哈姆的妻子阿黛爾也是小提琴家,兩人因音樂相識相戀,如今三個孩子都在音樂的熏陶中長大——長子、次子都學過小提琴,小女兒不僅拉琴,還在鋼琴上展現出過人天賦。“我從不讓他們把音樂當職業目標,只要能享受演奏的快樂就夠了。”沙哈姆說,家里最溫馨的場景,就是周末午后一家人圍坐在客廳合奏。
沙哈姆還透露,近期將發布與Ton Orchestra合作錄制的中國作曲家盛宗亮作品《飛飛歌》——這部時長約30分鐘的小提琴協奏曲,靈感源自中國南方山區的傳統歌唱方式,作曲家還以女兒“飛飛”的名字為作品命名。“15年前我首演了這部作品,當時就被它的旋律打動,如今終于完成錄音,很期待中國聽眾的反饋。”
肖斯塔科維奇“戰爭三部曲”先后上演
這是第24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之一。音樂會下半場,余隆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演繹了肖斯塔科維奇《c小調第八交響曲》。在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和《第七交響曲》收獲如潮好評之后,上海交響樂團繼續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的錄音計劃,向高峰發起攀登。
這部創作于1943年的作品,是肖斯塔科維奇“戰爭三部曲”(第五、七、八交響曲)之一。當時,二戰戰局已扭轉,蘇聯正處于反攻階段,社會主流期待一首振奮人心的勝利頌歌。但肖斯塔科維奇卻選擇直面戰爭的殘酷,寫就一部帶著悲劇色彩的作品——描繪人們在戰爭中的悲慟、正邪力量的對抗,結尾時,音樂緩流數分鐘,消散著歸于沉寂。
![]()
余隆與上海交響樂團演繹肖斯塔科維奇《c小調第八交響曲》
作為上交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錄音計劃的第三部作品,《c小調第八交響曲》繼《第五》《第七》交響曲后,再次展現了上交的專業實力。這套與DG中國合作的錄音計劃,是上交近年來的重磅項目。
一周后,余隆還將執棒上交演繹“戰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第九交響曲》,為這套錄音計劃增添關鍵篇章,持續推動肖斯塔科維奇音樂在中國的傳播與傳承。
原標題:《演出現場意外弦斷,小提琴家吉爾·沙哈姆如何化險為夷?》
欄目主編:施晨露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吳桐
圖片來源:上海交響樂團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