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想MEGA的召回事件在車圈熱度很高,從10月23日上海車輛起火到官方迅速發布召回公告,短短幾天時間里,車主焦慮、網友熱議、行業反思接連上演。
![]()
先把事件核心信息捋明白,避免被碎片化信息帶偏。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公告,理想這次召回的是2024年2月18日至12月27日生產的2024款MEGA,共計11411輛,召回起始時間定在2025年11月7日。
召回原因很明確:批次性冷卻液防腐性能不達標,長期使用會腐蝕冷卻回路中的動力電池和前電機控制器鋁板,輕則引發故障燈亮、動力受限,極端情況下會導致電池熱失控——這正是上海起火事件引發恐慌的核心原因。
可能有朋友覺得“冷卻液問題”聽起來是小毛病,其實對電動車來說,這是關乎安全的“命脈級”隱患。我翻了行業資料發現,電動車冷卻液不僅要負責給電池、電機降溫,更要承擔金屬部件的防腐保護作用,相當于給核心部件穿了層“防護鎧甲”。
MEGA作為理想沖擊高端市場的旗艦車型,定價五十多萬,卻在冷卻液這種基礎耗材上栽了跟頭,不管是供應鏈選材失誤還是品控審核疏漏,都暴露了高端車型品控管理的漏洞。
![]()
網上有傳言說是“為趕產能壓縮供應鏈成本”,雖無實錘,但結合新勢力車企普遍的“產能競賽”現狀,這種擔憂并非空穴來風。
客觀講,理想這次的應對態度和措施,比不少車企“拖到不得不召回”的做法要負責任。主動向監管部門備案召回計劃,沒有等最終事故鑒定結論就果斷出手,李想那句“面對萬分之一的風險我們不能等,生命只有一次”確實說到了公眾心坎里。
具體補救方案也還算扎實:免費更換冷卻液、動力電池和前電機控制器三大核心部件,單臺車一天就能完成施工,還把相關部件質保從8年16萬公里延長到10年20萬公里,而且延保權益能跟隨車輛轉移,這對車主的權益保障很到位,也能看出企業不想“甩鍋”的誠意。
![]()
但誠意之外,更該關注事件暴露的深層問題。最讓人揪心的是“預警4小時卻未阻止起火”的細節——理想云端系統早捕捉到異常并聯系了車主,最終卻沒能避免事故。
這暴露的不是預警技術不行,而是應急響應機制的短板:面對熱失控這種致命風險,“電話提醒”的力度遠遠不夠。如果能建立“預警+強制鎖車+緊急救援上門”的閉環機制,是不是就能避免悲劇?這不僅是理想,更是所有新能源車企需要補上的“安全課”。
從行業角度看,MEGA召回事件戳中了新勢力車企的共性痛點:重配置、重營銷、重迭代速度,卻容易在基礎品控和安全預案上“掉鏈子”。
![]()
這兩年新勢力都在拼智能座艙、自動駕駛,卻往往忽略了冷卻液、密封圈這類“小部件”的重要性。要知道,消費者買新能源汽車,最看重的永遠是“安全”二字,再炫的科技配置,也抵不過一次致命的安全隱患。
對普通消費者來說,這次事件也給我們提了醒:買車不能只看品牌光環和參數表,車企的品控體系、應急能力和召回處理態度更值得關注。召回不可怕,沒有擔當的“冷處理”才可怕;技術有短板可以補,對安全的漠視才致命。
![]()
總的來說,理想這次召回算是“知錯就改”的典范,但更希望車企能把“事后補救”的精力,多放在“事前預防”上。畢竟對新能源汽車行業而言,只有把安全根基扎牢,才能走得更遠。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聊聊,你們覺得新勢力車企該如何平衡“迭代速度”和“品控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