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里對曹仁確實不太友好,把他塑造成了一個屢戰屢敗、智謀平平的將領,幾乎成了關羽、周瑜等人刷戰績的“背景板”。
但真實的歷史,卻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曹仁的真實戰力
曹仁最經典的一戰,莫過于江陵之戰。赤壁之戰后,周瑜率領數萬大軍圍攻曹仁鎮守的江陵城。
![]()
當時,周瑜勢頭正盛,曹軍的士氣其實并不高。有一天,周瑜派出一支數千人的先頭部隊在城外扎營,曹仁一看,就派了自己的部將牛金,帶著三百人沖出去挑戰。
結果呢?牛金這三百人寡不敵眾,很快就被周瑜的大軍給團團包圍了。城樓上的曹仁和他的長史陳矯等人看到牛金和那幾百個兄弟馬上就要全軍覆沒,一個個嚇得臉色都白了。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曹仁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決定。他命令手下備馬,自己要親自沖進去救人!
陳矯趕緊拉住他,說:“將軍,敵人勢大,咱們就這幾百人,扔進去也是白給啊!放棄他們吧,您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但曹仁根本不聽,他披甲上馬,帶著手下幾十個最精銳的騎兵,就這么直直地沖進了數千人的敵陣之中。
![]()
周瑜的軍隊哪兒見過這么打仗的,主帥親自帶幾十個人就敢沖陣?一下子竟然被打蒙了。曹仁硬是殺開一條血路,把牛金給救了出來。
可救出牛金后,曹仁發現還有一部分士兵被困在里面出不來。于是,他做出了一個更瘋狂的舉動,掉轉馬頭,再次沖進了包圍圈!
他左沖右突,又把剩下的弟兄們給救了出來,這一戰,他自己的人只損失了幾個,但卻把敵軍攪得天翻地覆。
等他安全回到城里,之前勸阻他的陳矯徹底看傻了,由衷地贊嘆道:“將軍真天人也!” 也就是說,將軍您簡直就不是凡人,是天神下凡啊!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勇?不是簡單的匹夫之勇,而是在萬軍叢中如入無人之境的膽氣和武藝,更是一種責任感。這種身先士卒、置生死于度外的氣概,在整個三國時代都非常罕見。
![]()
除了江陵之戰,后來在襄樊之戰中,他面對關羽水淹七軍的絕境,依然能堅守孤城,穩住軍心,最終等來援軍,也充分證明了他不僅勇猛,還極具韌性。
所以,傅玄評價他的勇猛勝過張遼,絕非空穴來風。
他是曹操最信任的宗室將領,常年鎮守最重要的防線,其軍事生涯的硬仗、惡仗數不勝數。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曹仁勇猛到了被譽為“天人”的地步,那張遼又是怎樣的存在?他那名震千古的威名,又是從何而來呢?
張遼的封神之路
和曹仁是曹操的族弟、根正苗紅的“自己人”不同,張遼的出身要復雜得多。他最早跟過丁原,后來跟了董卓,再后來又成了呂布的心腹大將。
![]()
直到呂布兵敗下邳,張遼才歸順了曹操。作為一個屢次更換門庭的降將,他能在曹營站穩腳跟并脫穎而出,靠的完全是實打實的戰功。
張遼的軍事生涯同樣非常輝煌,其中最耀眼的,無疑就是合肥之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威震逍遙津”。
公元215年,曹操帶主力西征漢中,只留了七千人守合肥,主將就是張遼、李典和樂進。結果,孫權抓住這個機會,親率十萬大軍浩浩蕩蕩地殺了過來。
七千對十萬,兵力對比如此懸殊。
![]()
就在所有人都覺得合肥守不住的時候,張遼展現了他超凡的膽識和謀略。他沒有選擇被動死守,而是決定在孫權大軍立足未穩之時,主動出擊,打掉對方的銳氣。
于是,他連夜招募了八百名敢死隊員,第二天凌晨,親自帶隊沖向了孫權的中軍大營。
張遼身先士卒,大喊著自己的名字,在數萬吳軍中左沖右殺,一路殺到了孫權的帥旗下。孫權本人都嚇壞了,倉皇逃到一座高地上才穩住陣腳。
張遼的八百人,把孫權的十萬大軍攪得一團糟,從清晨一直打到中午,吳軍的士氣被徹底摧毀。
![]()
等撤退時,張遼還因為部下被圍,再次返身殺入重圍救人,其勇猛表現絲毫不亞于江陵之戰的曹仁。
孫權圍攻合肥十幾天,始終打不下來,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退。而在撤退途中,又在逍遙津渡口被張遼率軍追擊,差一點就被活捉。
經此一役,張遼的名聲在江東達到了頂峰,據說只要提起他的名字,晚上哭鬧的小孩子都會立刻嚇得不敢出聲。這就是“張遼止啼”典故的由來。
除了合肥之戰,張遼在早年跟隨曹操征討烏桓時,還有一場漂亮的白狼山之戰。當時曹軍陷入困境,張遼力勸曹操抓住戰機,并親自擔任先鋒,一舉擊潰烏桓主力,甚至在亂軍之中斬殺了烏桓單于蹋頓。
這同樣是一場足以改變戰局的大勝。
![]()
流水的名將,鐵打的門檻
再說“武廟”,全稱是“武成王廟”。這地方最早始于唐朝,是國家為了表彰歷代功勛卓著的軍事家而設立的官方祭祀場所,地位就相當于文官系統的“文廟”(孔廟)。
簡單來說,能進入武廟,就意味著你得到了國家層面的最高軍事榮譽認證,是官方蓋章的“軍神”。
唐玄宗時期,最早設立的武廟,主祭的是“武成王”姜子牙,旁邊配享“十哲”,也就是十位最頂尖的軍事家,比如張良、韓信、諸葛亮、李靖等人。
![]()
后來到了唐德宗時期,覺得十個人太少了,不足以涵蓋所有名將,于是又搞了一次擴招,增選了六十四位名將,組成了我們常說的“武廟七十二將”。
張遼,就是在這個時候被選入武廟的。
那么,武廟的評選標準到底是什么呢?是不是誰打仗最厲害,誰最勇猛,誰就能進?答案是否定的。
如果真是這樣,那項羽、呂布這種個人武力值爆表的猛人,肯定早就進去了。
實際上,武廟的評選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考量,它至少看重四個維度,咱們可以簡單概括為 “忠、謀、功、德”。
![]()
第一,入選者必須是忠臣,對自己的君主和國家忠心耿耿,這是最基本的政治正確。像呂布那樣反復無常的三姓家奴,哪怕武功再高,也絕無可能入選。
第二, 武廟推崇的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智將、儒將,而不是一介武夫。你不僅要會打仗,還要懂戰略,能獨當一面,甚至在軍事理論上有所建樹。
第三, 你必須要有實打實的、拿得出手的輝煌戰績。而且這個戰績最好是那種能夠力挽狂瀾、改變國運或者開疆拓土的大功勞,影響力越大越好。
![]()
第四,你的個人品德不能有太大瑕疵,要符合儒家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等道德標準。這也是為什么一些戰功赫赫但手段殘忍的將領,比如白起,雖然一度入選,但后來又被請了出去。
每一代皇帝都會根據自己的政治需求和價值觀,對名單進行微調。讓誰進,不讓誰進,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皇帝。
為何是張遼,而非曹仁?
現在,我們把曹仁和張遼放到“忠、謀、功、德”這個四維坐標系里,再結合唐朝皇帝的視角來審視,就能明白為什么最終是張遼脫穎而出了。
從戰功的“含金量”和影響力來看,張遼占據了絕對優勢。曹仁的江陵救人固然勇猛,襄樊守城也體現了極高的軍事素養,但這些大多屬于防御戰或局部救援。
![]()
而張遼的合肥之戰,則是以絕對劣勢的兵力,通過主動進攻,徹底粉碎了敵國君主親自率領的主力進攻,保住了一整條戰線的安危。
這種“以少勝多、主動扭轉戰局”的輝煌勝利,其故事性和震撼力,遠非堅守城池可比。
其次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在于兩人的身份差異所帶來的“樣板意義”不同。曹仁是曹操的族弟,是曹魏的宗室。
他為曹魏政權拼死效力,在某種程度上是“理所應當”的,是其分內之事。他的忠誠和勇猛,雖然可貴,但對于一個皇族成員來說,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張遼則完全不同。他是一個外姓將領,而且是曾經侍奉過多個主公的降將。這樣一個背景復雜的人,在歸順曹操后,卻能做到忠心不二,屢立奇功,最終成為國家的擎天之柱。
![]()
對于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具有無與倫G比的政治宣傳價值。唐朝的皇帝把張遼請進武廟,等于是在向全天下的武將傳遞一個清晰的信號:英雄不問出處! 無論你過去是誰的人,只要你現在對我忠心耿耿,能為國家建功立業,我同樣會給予你最高的榮譽,讓你名垂青史。
從綜合能力來看,張遼也更符合“智勇雙全”的儒將標準。他不僅勇猛,而且極具戰略眼光和決斷力。
無論是白狼山勸進,還是合肥城定計,都展現了他作為一名獨立統帥的卓越才華。而曹仁雖然在后期也成長為獨當一面的大司馬,但他早期的軍事生涯更多是作為曹操的執行者。
![]()
相比之下,張遼作為“外來戶”,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更像是個人能力的純粹體現,更容易被塑造成一個完美的“模范將軍”。
因此,盡管在“勇”這個單項上,曹仁可能得到了同時代人更高的評價,但在“功”的影響力、“忠”的示范性以及“謀”的獨立性等多個維度上,張遼都有著更強的綜合實力和更符合后世帝王需求的“樣板”特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