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一份榜單的發布讓無數人再次把目光投向了雷軍。
這一天,《胡潤百富榜》正式揭曉,小米創始人雷軍以3260億元的財富總額位列全國第五,較去年足足增長了1960億元,成為當年財富增長最多的企業家。
![]()
財富躍升
這個數字是什么概念?相當于平均每天增加超過5.3億元,每小時進賬約2230萬元,每一分鐘接近37萬元。
精確計算下來,每秒財富增長約6240元。
有人開玩笑說,如果地上掉了一萬塊,雷軍彎腰去撿,一蹲一起兩秒鐘,光時間成本就“虧”了一萬多。
![]()
這樣的增長速度,在過去一年里無人能及。他不僅沖進了前十,還一口氣上升了14位,這是自2015年后,時隔十年再度進入榜單前五。
而這一次,他的名字不再只是科技圈的話題,更成了全民熱議的焦點。
這份榜單的統計截止日期是2025年9月1日,也就是說,這1960億的增長,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完成的。
![]()
很多人還記得,就在2024年的榜單上,雷軍的財富還停留在1300億元左右。短短十二個月,翻了一倍還多,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答案其實藏在小米最近一年的表現里。
2025年上半年,小米集團實現營收2272.49億元,同比增長38.23%;歸母凈利潤達到228.29億元,同比暴漲146%。這一組數據,遠超市場預期,也直接推動了公司股價的強勁反彈。
![]()
而在所有業務中,最搶眼的無疑是汽車。
上半年,小米智能電動汽車累計交付15.72萬輛,收入達387億元,毛利率超過20%,成為拉動整體業績的核心引擎。
要知道,這可是小米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大規模量產并交付整車。從零起步,僅用一年多時間就沖進新勢力銷量前五,這種爆發力在業內極為罕見。
![]()
業務騰飛
小米做車,并非一時興起。早在2021年,雷軍就宣布要親自帶隊,投入未來十年最重要的事業。當時他說“押上全部聲譽”,外界有質疑也有期待。如今回頭看,這場豪賭正逐漸兌現回報。
2025年上半年,小米SU7和YU7兩款車型相繼上市,市場反響熱烈。
尤其是YU7,發布后3分鐘大定突破20萬輛,1小時鎖單超28.9萬,創下行業紀錄。消費者愿意買單,不只是因為品牌效應,更是產品本身具備競爭力。
![]()
數據顯示,小米汽車平均售價從去年的約22.9萬元提升至今年的24.6萬元,主要得益于高配版SU7 Ultra和YU7的熱銷。
同時產能也在快速爬坡,交付量從去年同期的2.7萬輛猛增至15.7萬輛,增長近五倍。
更關鍵的是,汽車業務的盈利能力正在改善。
![]()
上半年,該板塊毛利率達到24.9%,遠高于智能手機的12%。
第二季度經營虧損已收窄至3億元,相比去年同期18億元的虧損大幅好轉。
公司管理層明確表示,有望在2025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實現盈利。
![]()
除了汽車,小米的傳統強項也沒落下。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實現營收711億元,同比增長51%,毛利首次超過手機業務。
AIoT平臺連接設備數已達9.89億臺,擁有五件以上小米設備的用戶突破2050萬。
手機業務雖然面臨增長瓶頸,但依然穩中有進。全球市占率保持在14.7%,排名第三。
![]()
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業績支撐,讓資本市場重新評估小米的價值。
2025年初,小米股價還在16港元左右徘徊,到年中一度沖破60港元,市值突破萬億港元。
雖然之后有所回落,但整體估值邏輯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
![]()
雷軍作為小米最大個人股東,持有公司超過24%的股份,企業價值的飆升自然直接反映在他的個人財富上。
再加上他在金山、字節跳動等企業的早期投資陸續退出,收益可觀,多重因素疊加,才造就了這一年近乎“火箭式”的財富躍遷。
![]()
輿論風暴
然而,錢賺得快,爭議也來得猛。
就在財富榜單發布的前幾天,小米汽車正深陷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2025年3月,安徽銅陵高速發生一起嚴重交通事故,一輛小米SU7在開啟輔助駕駛狀態下撞上水泥樁,隨后起火,車內三人不幸遇難。
![]()
事故引發公眾對AEB功能識別能力和碰撞后車門能否打開的強烈質疑。家屬指出車輛撞擊后無法手動開門逃生,而小米最初的回應被指過于技術化,缺乏溫度。
幾個月后,成都又發生一起小米汽車追尾起火事件。
盡管警方通報顯示駕駛員酒駕且嚴重超速,負主要責任,但車輛碰撞后斷電導致電子門把手失效、車窗難以擊碎等問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
兩次事故雖性質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安全設計是否存在缺陷?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車輛是否具備足夠的被動救援能力?
面對洶涌輿情,雷軍在一次行業會議上呼吁“共同抵制網絡水軍和黑公關”,結果這句話反而激化矛盾。
不少人認為,在問題尚未查清、改進措施未公布之前,談“黑公關”顯得避重就輕,甚至有些傲慢。
![]()
官媒隨后發聲,《錢江晚報》發表評論文章,直指企業不能將公眾的安全關切輕易歸為惡意攻擊。
輿論普遍認為,小米過去靠營銷出圈,但現在作為一家車企,必須回歸制造業本質,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壓力之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介入調查。
![]()
10月19日,小米被迫發布詳細技術說明,承認部分車型在特定條件下存在電子門鎖失靈風險,并承諾優化系統邏輯和硬件冗余設計。
這場風波暴露了一個現實:當一家公司從消費電子跨界到汽車制造,它所承擔的責任不再是賣不出去一臺手機那么簡單。
每一次事故都可能摧毀多年積累的品牌信任。
![]()
前路挑戰
站在3260億財富的新高點,雷軍面臨的已不是簡單的商業競爭,而是如何平衡擴張速度與產品安全、品牌形象與公眾期待之間的關系。
一方面,小米汽車的市場需求依然旺盛,訂單充足,產能仍在爬坡。
9月份單月交付量突破4萬輛,全年35萬輛的目標大概率可以達成。智能化體驗、生態聯動、價格優勢依然是其核心競爭力。
![]()
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賽道的競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特斯拉持續降價,比亞迪推出更多混動車型,“蔚小理”加速技術迭代,華為加持的鴻蒙智行系列銷量猛增。
小米要想守住現有地位,必須在自動駕駛、電池安全、服務體系等方面持續投入。
![]()
與此同時,手機業務的壓力也不容忽視。第二季度手機收入同比微降,平均售價下滑,境外市場競爭加劇。
雖然整體利潤受汽車帶動大幅提升,但作為基本盤的手機若長期停滯,會影響整個生態的穩定性。
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的心態變了。
![]()
大家不再滿足于“性價比”和“酷炫功能”,而是更加關注可靠性、耐用性和安全性。
特別是涉及生命安全的汽車產品,任何瑕疵都會被無限放大。
雷軍曾說自己“早就放棄了速勝的可能性”,目標是每年提升1%的市場份額,五年做到20%。這種穩健心態,或許才是應對復雜局面的關鍵。
![]()
財富可以一夜暴增,但信任需要十年積累。今天的雷軍,既是資本市場的寵兒,也是輿論監督的焦點。
他能不能繼續走下去,不在于還能賺多少錢,而在于能不能讓每一輛車都安全抵達目的地,讓每一個用戶都覺得選擇小米是對的。
畢竟,真正的首富,不只是賬面數字第一,更是人心中的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