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萬的名畫,33萬就賣了?!”
湖北某地,一名14歲初中生為了購買游戲皮膚,竟然偷偷把家中價值330萬的名畫以33萬的價格賣掉!當父母發現時,簡直差點“吐血”!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
01案例回顧
(為保護當事人隱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案發當天,正值周末,14歲的小李獨自在家。父母都是成功的生意人,平時工作繁忙,很少在家。
小李是個游戲迷,最近迷上了一款熱門網游,看到游戲里推出了限量版皮膚,價格不菲,需要好幾萬塊錢。
他心里癢癢的,可是零花錢根本不夠:“爸媽平時給的零花錢才幾百塊,這皮膚要好幾萬,什么時候才能攢夠啊?”
就在這時,他的目光落在了客廳墻上掛著的一幅畫上。這是父親幾年前花重金購買的一幅名家字畫,平時父親總是小心翼翼地保護著。
小李靈機一動:“這畫看起來就挺值錢的,要不我拿去賣了?反正爸媽平時也不怎么看。”
說干就干,他趁著父母不在,小心翼翼地把畫取了下來,然后上網搜索古玩收購店的信息。
找到一家離家不遠的古玩店后,小李背著畫就去了。
古玩店老板看到這幅畫時,眼睛瞬間亮了!作為行內人,他一眼就看出這是真品,市場價值至少300萬以上!
可看到眼前是個十四五歲的孩子,店老板心里嘀咕:“這孩子怎么會有這么貴重的東西?不會是偷來的吧?”
但是面對如此巨大的利潤空間,貪心還是戰勝了理智。
店老板故意壓低聲音說:“小朋友,這畫雖然看起來不錯,但是年代不夠久遠,最多值個三四萬。”
涉世未深的小李聽了,頓時感覺有些失望:“才三四萬?那算了,我還是不賣了。”
店老板見狀,趕緊改口:“這樣吧,看你年紀小,我給你個好價格,33萬,一口價!”
小李聽到33萬這個數字,瞬間瞪大眼睛!這可比他想象中多太多了,買游戲皮膚綽綽有余!
他當即興奮地點頭:“好!就33萬!”
就這樣,價值330萬的名畫,被小李以33萬的價格賣掉了。
拿到錢后,小李迫不及待地回家充值游戲,購買了心儀已久的皮膚套裝,剩下的錢他藏了起來。
兩天后,父母回到家中,李父習慣性地看向客廳墻上的畫,頓時感覺腦子有點轉不過來——畫呢?!
“小李!客廳的畫哪去了?!”李父大聲喊道。
小李支支吾吾,最終在父母的追問下,說出了實情。
當聽到330萬的畫被33萬賣掉時,李父差點當場昏厥,李母更是氣得渾身發抖:“你知道那幅畫值多少錢嗎?330萬!你就賣了33萬?!”
這件事一出,網友炸了:
“熊孩子太可怕了,330萬說賣就賣!”
“古玩店老板這是明擺著欺負小孩啊!”
“家長也有責任,這么貴重的東西怎么不看管好?”
“14歲的孩子能做出這種事,家庭教育真的有問題!”
那么,從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這錢還能追回來嗎?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爭議: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是否有效?古玩店是否構成欺詐?
根據《民法典》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本案中,14歲的小李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出售價值330萬的名畫,明顯超出了其年齡和智力水平所能理解的范圍,且未經監護人同意,因此該買賣合同無效!
古玩店老板是否構成欺詐?
根據《民法典》規定:“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律師這么看:
古玩店老板明知該畫價值遠超33萬,卻故意隱瞞真實價值,并趁未成年人不懂行情之機,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收購,這種行為完全符合欺詐的構成要件!
關于追回的可能性:
1.合同無效:因為小李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監護人同意的重大財產處分行為無效,古玩店應當返還字畫。
2.構成欺詐:即使撇開未成年人身份不談,古玩店的行為也構成欺詐,監護人有權要求撤銷合同。
3.善意取得不適用:雖然古玩店可能主張善意取得,但由于存在明顯的欺詐行為,且交易價格明顯不合理,難以認定為善意。
最終雙方協商:古玩店同意退還字畫,小李父母支付一定的“保管費”作為補償,同時古玩店承諾今后不再與未成年人進行此類大額交易。
此案中,小李的游戲賬戶也被父母強制注銷,充值的游戲幣全部作廢。
03深刻教訓
330萬的名畫,33萬就賣了,家長防不勝防!
教育孩子要從小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念。本案中的小李對金錢沒有正確認識,不了解物品的真實價值,更不懂得家庭財產的珍貴。這與平時缺乏相關教育密不可分。
家長對貴重物品的保管責任不容忽視。價值數百萬的藝術品,應當妥善保管,不應隨意放置在未成年人容易接觸的地方。
有網友熱議:“現在的熊孩子真是什么都敢做,家長平時都在忙什么?”
也有網友表示:“古玩店老板太黑心了,明知道是小孩還故意壓價!”
商家也應當承擔社會責任。遇到未成年人進行大額交易時,應當主動聯系其監護人,而不是趁機牟利。
網絡游戲對未成年人的影響不容小覷。為了購買虛擬物品而揮霍家產,這種價值觀極其扭曲。游戲公司也應當加強對未成年人消費的限制和監管。
從法律角度看,這個案例給我們的啟示是:
1.未成年人的重大財產處分行為需要監護人同意才有效 2.商家利用未成年人不懂行情進行欺詐交易要承擔法律責任 3.家長應當加強對家庭貴重物品的保管和對孩子的教育
本案最大的教訓是:再忙也不能忽視對孩子的教育和陪伴!金錢買不來的東西太多了,而孩子的健康成長,更需要父母的用心陪伴和正確引導。
對于此案您怎么看?歡迎您留言談談。
聲明:本文內容基于真實案件改編,當事人姓名及相關信息均已進行匿名化或虛構化處理,旨在保護個人隱私。文章僅以案例形式為大眾提供法律知識普及,不構成任何法律建議或指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