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汽車廠商在做“冰箱彩電大沙發”時,家電廠商也開始向出行場景滲透。
2025年日本移動出行展上,夏普展出的LDK+概念車,這款車身長約5米的廂式車,內部配備了旋轉座椅、投影儀和可收納幕布,不再僅僅是交通工具,更像一個移動的客廳、辦公室甚至家庭影院。
曾以“液晶之父”聞名的夏普,如今將汽車視為“帶輪子的客廳”,計劃在2027財年正式推出這款電動汽車。
![]()
圖源:夏普
相同的故事也發生在中國,在中國的家電行業,一場關于“人車家”全場景生態的爭奪戰也早已硝煙彌漫。
從客廳到車輪,家電巨頭探索新賽道
從全球視野看,智能汽車正迅速從“交通工具”升級為“第三生活空間”。
在這一轉變中,汽車不再是簡單的出行工具,而是融合了居住、工作、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移動空間。此前創維集團創始人黃宏生就將新能源汽車稱為“帶輪子的家電”,這一觀點正在被行業廣泛認同。
因此,家電巨頭們紛紛逐鹿“人車家”,不過,家電企業的 "人車家" 探索從未有標準答案,基于技術基因與資源稟賦,國內玩家各自為營,共同探索著不同的答案。
跨界造車陣營,小米、夏普、追覓相同,小米打造“人車家全生態”;夏普發布“車輪上的客廳”概念車;追覓直接進軍超豪華純電賽道,核心邏輯都是將汽車視為下一代智能終端,親自下場造車,以完善自身的生態。
![]()
圖源:追覓
相比之下,傳統家電巨頭則選擇不直接造車,而是與車企深度合作,打通“人、車、家”生活場景。
1、美的:最具開放性的人車家生態。
其中美的的“人車家”布局最具開放性。2025年8月,美的正式發布全屋智能新戰略,明確將“人車家生態”作為三大核心板塊之一,通過組建跨行業聯盟打破場景壁壘。
其生態版圖已囊括多重力量:
手機端攜手華為、vivo、榮耀、OPPO等頭部品牌;汽車端聯動鴻蒙智行、蔚來、廣汽等車企;互聯網端接入小度、天貓精靈等平臺。形成了硬件互補+場景共建的龐大網絡。
![]()
圖源:美的
美的的聰明之處在于,它不追求生態的絕對掌控權,而是以家電為核心節點,通過開放的IoT開發者平臺吸納合作伙伴。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策略,讓其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場景覆蓋。
2、創維:深耕“車家一體”場景融合。
與美的的開放聯盟不同,創維選擇以自有系統為核心,深耕“車家一體”的場景融合。作為較早涉足整車制造的家電企業,創維汽車將自主研發的SKYLINK 3.0智能網聯系統作為連接車與家的關鍵紐帶,在HT-i智擎版等車型上實現了與家庭智能設備的深度打通。
為了強化場景競爭力,創維還將家電領域的顯示技術與健康理念融入汽車座艙,推出具備護眼功能的車載屏幕和車內空氣凈化系統,試圖將座艙從單純的駕駛空間,重塑為用戶的“第二睡眠空間”。
![]()
圖源:創維
3、格力:親自下場造車造手機。
格力則走出了“B端供應鏈+C端終端”的雙端聯動路徑,既憑借空調技術積累推出節電30%的車載熱管理方案,成為新能源車企核心供應商,又以格力手機為中控載體,通過“格力智聯”APP實現手機、車載系統與家電的基礎聯動。
4、海爾:通過收購布局汽車互聯網。
海爾也一直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汽車產業細分領域,在收購汽車之家前,公司已經在汽車領域做過一些戰略布局。收購汽車之家的主體卡泰馳,就是海爾布局了三年的汽車互聯網平臺,其主要業務為汽車個性化定制、汽車交易及智慧用電等用車全流程、全生命周期場景解決方案。
海爾集團表示將利用其優勢,融合卡泰馳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全面賦能汽車之家,并在用戶深度體驗、智能硬件鏈接、汽車新零售等領域協同發展。對于海爾本身而言,汽車越來越像一個“移動的家”,也可以成為構建智慧家居生態中的一環。或許借助汽車之家,海爾還能找到更多擴展業務版圖的新思路。
這些路徑雖側重點各異,但本質都是依托自身核心能力打破場景壁壘,在“人車家”生態中尋找精準定位。
汽車廠商與家電巨頭不再井水不犯河水?
盡管路徑各異,但當所有玩家涌入同一條賽道時,競爭的焦點便浮現出來了。說白了,家電巨頭逐鹿人車家,所有的競爭核心就是爭三樣東西:場景入口、用戶數據和行業標準。
以最直觀的“場景入口”為例。“人車家”生態里,有兩個關鍵的控制中心:一個是家里的“總開關”,比如能控制所有家電的APP或智能音箱;另一個是車里的“智能系統”,也就是能操作導航、娛樂還能連家電的智能座艙。
![]()
家電企業靠多年的智能家居布局,把家里的入口攥得很牢;車企則天然掌控著汽車這個移動入口。雙方都想往對方的地盤伸觸角。
因此也引發了一個觀點:家電巨頭與車企,未來必有一戰。
但電車通認為這一戰,未必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因為兩者的入場邏輯并不一樣,小米、夏普、追覓這些跨界選手,當然是想拿到市場占有率,但傳統家電巨頭進入車圈,本質上是因為“汽車是家場景的延伸”,而并不是真想參與出行行業,大多是想合作共贏,優勢互補。
這種互補性決定了合作的必然性。家電企業擁有成熟的智能家居生態、AIoT技術積累和龐大的C端用戶基礎,深諳家庭場景的用戶需求;而車企則掌控著汽車這一核心移動終端,具備車輛制造、動力系統、出行場景運營等專業能力。雙方的合作,本質是場景的融合與能力的互補。
美的與鴻蒙智行、蔚來、廣汽等智能汽車企業的合作便是典型案例。今年8月,美的聯合車企、手機廠商、互聯網平臺等生態伙伴共建“人·車·家”開放平臺,向所有合作方共享統一物模型、SDK及API,車企可復用美的已沉淀的1.18億設備數據與AI能力,降低“家控車”開發成本。
![]()
圖源:蔚來
這種合作讓雙方在各自擅長的領域發揮優勢,共同為用戶打造“車家一體”的無縫體驗。
而細分賽道誕生“專業型玩家”。也并非所有企業都要參與生態主導權的爭奪,TCL華星、格力等企業可憑借核心技術優勢,成為生態中的“專業供應商”。TCL華星專注車載顯示,格力聚焦車載熱管理,它們不掌控生態主權,但憑借技術壁壘在供應鏈中占據核心位置,獲得穩定收益。
家電巨頭正將硬件思維,轉為服務思維
回到開頭,夏普LDK+概念車的出現,其實是“人車家”生態變革的一個小例子。傳統家電市場增長慢了,智能汽車也不再只是用來代步,反倒成了“移動的生活空間”,于是大家都開始爭著搶占這個全場景的入口。
美的搞聯盟、創維做場景、TCL靠顯示技術、小米建閉環、華為出技術、格力攻供應鏈,這幾種方式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是企業根據自己的優勢和市場情況選的路。
![]()
至于家電企業和車企的關系,也不是非敵即友,而是既競爭又合作。這行的本質其實很簡單:在“人車家”這個全場景時代,沒有永遠的對手,只有永遠的用戶需求。不同生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都是為了更好地滿足大家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我們不必執著于“誰將戰勝誰”。未來的格局更可能是一種 “分層競爭”:
頂層是少數幾個掌握操作系統和AI能力的“生態主”,他們制定規則,搭建舞臺;中層是大量的“生態參與者”,包括絕大多數車企和家電品牌,他們選擇加入一個或多個生態,在既定的框架內尋求差異化;底層則是“核心部件供應商”,他們憑借技術壁壘,成為所有生態都不可或缺的基石。
至于誰是“生態主”、誰是“生態參與者”、誰是“核心部件供應商”,這些角色暫且沒有定局,大家都還在探索中。
但可以肯定的是,逐鹿的終點,并非某家企業的勝利,而是一個“用戶主權”時代的真正到來。當技術趨于成熟、生態實現互聯,選擇的權力被完全交還到用戶手中。用戶將用腳投票,選擇那個最能理解其需求、最能為生活提供便捷與愉悅的生態體系。
企業的競爭焦點,也將從“我如何賣出更多硬件”,徹底轉向 “我如何成為用戶高品質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服務者”,最終讓汽車真的變成“移動的客廳”,家里和車里的場景能無縫銜接,科技真正融入日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