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10月26日,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出席第47屆東盟峰會期間,高調與柬埔寨、馬來西亞敲定貿易協定,還和泰國、越南啟動了框架性協議談判。
這場看似熱鬧的外交互動,卻被彭博經濟研究的最新分析潑了冷水:東盟各國從協議中獲得的關稅豁免收益,最高居然不足3.5%,柬埔寨甚至連1%都不到。
一邊是美國明確拿到東盟市場準入與關鍵礦產資源,一邊是東盟只拿到模糊的“部分豁免”,這樣的協議真能算平等合作嗎,所謂的“互惠”背后,又藏著怎樣的博弈真相?
![]()
10月30日華盛頓發布的消息顯示,彭博經濟研究經濟學家妮可?戈頓-卡拉泰利與塔瑪拉?馬斯特?亨德森,在最新研究報告中直指這份協議的失衡本質。
兩人通過梳理所有已公布的協議內容發現,目前只有柬埔寨的協議文本足夠詳盡,可用于深入分析,而這份協議的條款設計,已經為其他想通過談判實現實質性關稅削減的東盟國家埋下了隱患。
他們特別強調,如果后續談判始終圍繞美國提出的豁免清單展開,東盟輸美產品的關稅很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降低。
![]()
即便美國對清單上所有潛在豁免產品全額取消互惠關稅,彭博經濟研究測算后得出的結果依然刺眼:柬埔寨能享受豁免的進口額占比不足1%,馬來西亞和泰國均為3%左右,越南稍高但也只有2.7%。
要知道,美國此前對這些東南亞國家實施的“對等關稅”本就不低,越南被加征20%,柬埔寨和泰國更是曾面臨36%的高稅率,如今這點豁免額度,對于提振東盟對美貿易的作用微乎其微,更別說改變整體貿易態勢了。
這次特朗普與東盟四國達成的四項協議,都援引了美國9月公布的同一份潛在關稅豁免清單。
![]()
戈頓-卡拉泰利與亨德森據此判斷,美國后續即便再有讓步,大概率也會從這份清單里挑選,柬埔寨的協議已經印證了這種模式,這對東盟而言絕非積極信號。
美國明確拿到了農業、能源、航空航天等關鍵領域的東盟市場準入權,還鎖定了馬來西亞、泰國的關鍵礦產供應,馬來西亞承諾不禁止對美出口關鍵礦產,泰國也同意加強相關領域出口合作。
作為交換,美國只給出了“部分產品免征互惠關稅”的模糊承諾,且多數豁免產品的具體清單至今尚未明確。
![]()
白宮聯合聲明里提到,美國將維持對馬來西亞、泰國和柬埔寨出口產品19%的關稅稅率,對越南則維持20%,與此前的“對等關稅”標準一致,這意味著所謂的“豁免”只是在高稅率基礎上的微小讓步,而非實質性減稅。
馬來西亞《星報》10月28日的報道更戳破了真相:美國給馬來西亞的1711個關稅豁免項目,涉及出口額約52億美元,僅占馬來西亞對美出口總額的12%,
而馬來西亞卻要為此削減對美國汽車和農產品的關稅,還承諾未來10年向美國投資700億美元,并進口更多波音飛機。
![]()
泰國和越南的框架協議里,同樣包含削減美國商品進口關稅、采購美國農產品和波音飛機的條款,付出的代價與收獲的豁免顯然不成正比。
深入分析就能發現,美國這份豁免清單本身的局限性極大,不少產品本就已經處于關稅豁免范圍,或者附加了嚴格的限制條件,比如僅適用于民用飛機零部件這類小眾品類,實際新增的受益范圍被大幅壓縮。
清單涵蓋的產品幾乎都不是東盟各國的核心出口領域,越南的紡織業、泰國的電子制造業、馬來西亞的半導體產業等主力板塊,壓根不在豁免重點范圍內,這樣的清單自然難以真正拉動東盟對美貿易增長。
![]()
政治風險咨詢公司歐亞集團東南亞主管彼得?芒福德也直言,這些協議都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相當靈活,看似是進步,實則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不過,協議里并非沒有東盟可以借力的突破口,美國對關鍵礦產的迫切需求,正在成為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爭取更有利條款的重要籌碼。
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背景下,美國想要擺脫對單一來源的依賴,而東南亞國家恰好掌控著鋰、鈷等多種關鍵礦產資源。
![]()
馬來西亞與美國簽署的關鍵礦產合作協議中,特意未明確“不禁止出口”是適用于原料還是加工產品,這其實為后續談判留下了余地。
馬來西亞投資、貿易和工業部長扎弗魯爾在接受《星報》采訪時也釋放了信號,他強調馬來西亞不會簽署任何影響國家主權的協議,同時暗示美國給予的準入條件還有提升空間。
2025年4月,特朗普政府祭出“對等關稅”大棒,對柬埔寨、泰國加征36%關稅,對越南加征20%,對印尼加征32%,這種高壓姿態讓東盟國家在談判中天然處于被動。
![]()
但隨著美國對關鍵礦產需求日益迫切,談判的天平正在悄然發生傾斜,彭博經濟研究的報告也暗示,一旦東盟國家能形成合力,以關鍵礦產供應為談判支點,不排除推動后續談判重啟,爭取更公平的關稅待遇。
從10月26日峰會期間特朗普與東帝汶總理薩納納?古斯芒、柬埔寨總理洪馬奈、越南總理范明政的合影,到會后四項協議的密集公布,美國試圖通過這些協議鞏固在印太地區經濟影響力的意圖顯而易見。
但貿易合作的本質是互利共贏,僅憑模糊的豁免承諾和不對等的交換條件,很難實現長期穩定的合作,東盟各國最高不足3.5%的獲益占比,不僅難以安撫內部市場的期待,更暴露了協議的致命短板。
![]()
或許正如《紐約時報》10月28日的評論所言,這些協議更多是服務于美國在區域競爭中的籌碼需求,而非真正推動雙邊貿易均衡發展,當關鍵礦產這張牌逐漸顯露價值,東盟國家未必沒有改寫協議條款的機會。
畢竟在全球貿易格局中,從來沒有永遠的被動,只有未被充分利用的談判籌碼,對于東盟而言,如何握緊手中的資源優勢,將微弱的議價空間轉化為實質性的權益提升,或許就是接下來能否推動談判重啟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