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10月,
省內各家醫療機構
圍繞乳腺癌防治月,
接連推出義診咨詢、
健康講座等活動,
掀起全民關注女性健康的熱潮。
然而,
在這份溫情守護的背后,
一個嚴峻現實正悄然逼近:
乳腺癌年輕化趨勢已愈發明顯,
年輕群體的健康防線正面臨挑戰。
揪心!25歲姑娘未披婚紗先患癌
“她還沒披上婚紗,就被確診為乳腺癌。”回憶起早年接診的一位25歲患者,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醫師張輝的聲音里帶著惋惜,“當時她剛工作不久,壓力大,本身性格又容易焦慮,確診后情緒波動更大,術后僅五六年就出現復發,還查出了肺部小結節。”
![]()
網絡圖
更讓人揪心的是,這位姑娘因過度擔心病情,堅持要對肺部小結節進行穿刺活檢,最終引發并發癥,年輕的生命就此定格。
這樣的案例并非個例,據復旦大學腫瘤醫院2007年至2020年數據顯示,我國小于40歲乳腺癌患者占所有乳腺癌比例約14.9%,小于35歲者占6.5%。35歲以下患者的病情往往更兇險,復發風險比高齡患者高出20%以上,治療負擔也更重——張輝解釋,這類患者通常需要先化療控制病情,再考慮后續的內分泌治療。
為何年輕患者更容易延誤診治?在交流中,記者發現癥結在于認知偏差。很多年輕姑娘覺得癌癥離自己很遠,平時連常規體檢都不做。
“焦慮情緒、晚婚晚育也是重要誘因。”張輝表示。
針對年輕群體的健康風險,他特別提醒:有家族癌癥病史、嚴重乳腺增生等高危人群,20-25歲就應開始專項檢查;普通女性40歲之后要每年進行一次乳腺鉬靶或超聲檢查,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從20歲之后進行超聲檢查。
三方合力 織密乳腺癌防治網
面對乳腺癌年輕化的健康挑戰,福建正以“政府+醫院+醫生”的三方合力,織密乳腺癌防治網。
近年來,全省衛健系統深入實施適齡婦女“兩癌”篩查這一民生實事,幫助女性得到及時治療,取得積極成效。
各級醫院乳腺科是“主戰場”。省內多家醫院構建“篩查-診療-康復”全流程體系,用超聲、鉬靶等設備為不同人群定制方案——年輕女性以超聲為主,40歲以上結合鉬靶。日常里,醫院通過官網、公眾號等,為患者提供全方位指導。
更接地氣的是醫生們的“短視頻科普”。記者打開微信、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搜索“乳腺 福建”,省立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省腫瘤醫院等多家省屬醫院的乳腺外科專家賬號赫然在列,張輝便是其中一員。憑借風趣細致的科普,迄今他在各個平臺分享了200多條乳腺癌科普視頻,累計播放量達數百萬次。
![]()
80%患者靠它抓住救命時機
即便有了這樣完善的外部防護,張輝仍反復強調:家庭自查是不可替代的“早發現密碼”。“門診中80%的患者,都是自己摸到腫塊后才來就診的,有些甚至是洗澡時偶然發現的。”
規范的自查分“看”“觸”兩步:先站在鏡子前,雙手自然下垂,觀察兩側乳房是否對稱,有沒有隆起或凹陷,乳頭有沒有回縮,有無溢液,皮膚有沒有“橘皮”樣的小凹陷。然后用指腹,順著順時針方向平滑觸摸乳房,力度以能摸到肋骨為宜,千萬不能用捏握的方式,否則容易把正常的乳腺組織當成腫塊。此外,不要遺漏腋窩處的觸診。
此外,張輝還打了個形象的比方:“良性結節摸起來像摁鼻尖,質地較軟,能推動,邊界也清晰;惡性腫塊則像摁額頭,質地堅硬,固定不動,邊界模糊。”
防治月將盡,張輝仍把“早”字掛在嘴邊。如今,早期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超90%,并非“絕癥”。只要個人多一份警惕,社會多一份合力,定能讓“粉紅絲帶”溫暖每一位女性的健康路。
現在刷到我們全憑緣分
大家記得設置星標
關注精彩內容不迷路~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林穎
編輯:兜兜
審核:黃美輝、劉碧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