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戰區網站2025年10月29日報道,俄羅斯于2025年10月下旬連續公布兩款戰略武器的重大測試進展。10月27日,俄羅斯總參謀長瓦列里·格拉西莫夫向總統普京匯報稱,9M730"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于10月21日成功完成首次遠程測試。該導彈在本次測試中持續飛行約15小時,航程達8700英里(約14000公里),但俄方宣稱這還不是其極限射程。兩天后的10月29日,普京在探望傷員時宣布,"波塞冬"核動力魚雷也成功實施了首次全動力測試,這次測試中不僅完成了從載艇的發射,還啟動了核動力裝置并持續運行了一定時間。
![]()
![]()
"海燕"巡航導彈是俄羅斯2018年公布的六種"超級武器"之一,北約代號SSC-X-9"天墜"。2018年3月份,普京宣布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成功進行了試射,該彈采用四棱尖拱形彈頭+矩形截面彈體+大展弦比上單翼+固定戰斗部+截錐形尾部+V字形尾翼設計,發射時采用傾斜式的發射架,其發射角度接近45度,首先由固體火箭發動機將該彈發射升空,再展開彈翼進行巡航,該彈估計彈體長度大于9米,加助推器長度大于12米,彈徑大于0.7米,可能采用GLONASS+INS制導形式,可安裝常規彈頭或者核彈頭。
![]()
![]()
海燕使用的是約766千瓦的微型一次性核反應堆通過放熱產生的熱量加熱吸入的空氣,使其變成高溫高壓燃氣推動導彈飛行,飛行速度據報道僅270米/秒,同時讓冷空氣為反應堆降溫,因此發動機更類似于沖壓脈沖發動機。核動力具有持久性、高能量性,因此使得海燕巡航導彈理論上獲得了近乎無限的續航能力。根據格拉西莫夫的描述,該導彈能夠完成垂直和水平機動,具備規避反導系統和防空系統的能力。其技術特性允許在任何距離上以保證精度打擊高度防護的目標。軍事分析人士認為,作戰狀態下的"海燕"很可能以高亞音速在極低空沿迂回路線巡航,這種飛行模式有助于避開地面早期預警系統和導彈防御攔截器。導彈還可能配備雙向數據鏈,支持在飛行中調整航向以迷惑對手或主動對抗攔截企圖。
![]()
![]()
"海燕"的研發歷程一直步履維艱。普京透露,即使在2018年公開該項目時,許多資深專家仍認為該目標在近期內難以實現。測試活動也屢遭挫折:2017年有一枚原型彈在測試中墜海;2019年發生在白海的一次爆炸事故導致五名Rosatom科學家喪生,該事故被歸因于從海中打撈的"海燕"反應堆,顯示在大氣層內使用核推進技術面臨的安全隱患。海燕的測試主要在新地島群島的潘科沃試驗場進行,該場地配備了兩套軌道式發射器。挪威監測機構曾報告在北極地區檢測到輻射異常,推測與"海燕"的露天冷卻反應堆核心有關。
![]()
![]()
![]()
![]()
與"海燕"同樣備受關注的是"波塞冬"核動力魚雷,該武器系統同樣位列2018年公布的六大"超級武器"。據俄羅斯媒體報道,"波塞冬"長約20米,直徑約1.8米,重量達110噸。分析評估其射程約10000公里,可能采用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配備兩百萬噸當量的核彈頭。普京宣稱該武器的威力甚至超過最新型的"薩爾馬特"洲際彈道導彈。"波塞冬"核動力魚雷頭部有類似聲學裝置的設備,因此末端采用聲自導的可能性比較大,考慮到反應堆可以提供對它們來說幾乎無限的電能,加上體量遠比普通魚雷巨大,因此可能是較為復雜(類似無人潛航器)的主/被動復合聲吶制導。但是中段的導航依然很難推測,可能采用了慣性導航配合使用聲吶進行水下航線修正,也可能需要短時間浮出水面,通過衛星或者無線電導航系統實施航路修正,
![]()
![]()
![]()
![]()
"波塞冬"的研發工作同樣經歷了多個階段。該系統的存在最早可追溯至2015年,當時在普京與國防工業代表的會議資料中意外曝光。2019年2月,俄羅斯國防部發布了據稱是水下測試的視頻片段。2021年夏季,衛星圖像顯示一艘專用船上搭載了疑似測試型號。2023年1月,俄羅斯媒體報道了從"別爾哥羅德"號潛艇進行的"投擲測試",這些測試可能僅涉及彈射程序而未啟動反應堆。"別爾哥羅德"號潛艇(項目09852)作為主要載艇,可攜帶六枚"波塞冬"魚雷,該艇于2022年服役,被設計為能部署多種深水裝備的"母艦"。
![]()
![]()
![]()
兩款武器的測試正值美俄關系緊張之際。從打擊性能分析,俄羅斯的"海燕"和"波塞冬"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戰略打擊方式,都屬于規避現有導彈防御系統的武器類型,可能削弱傳統核威懾的基礎。"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憑借其超長續航和低空突防能力,可以實施多方向、長時間的迂回攻擊,例如從北極發射后繞行至美國南部發起打擊。其飛行路徑的不可預測性給傳統防御系統帶來嚴峻挑戰。"波塞冬"則開創水下戰略打擊新形式,其核動力系統使其能在海洋中長時間航行或潛伏極長時間,然后對沿海目標發動突然襲擊,可能使用特別設計的彈頭,旨在制造大面積放射性污染,甚至可能通過引發放射性海嘯來擴大破壞效果。雖然兩款武器都沒達到作戰部署狀態,技術挑戰,特別是核動力裝置的小型化與安全性問題仍然是大難題。普京則強調這些能夠突破現有防御體系的武器是對美國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及北約東擴的回應,依然是將核力量視為維持大國地位的關鍵支柱,同時展示了不對稱打擊能力,對美國維持有效威懾。對現在的美國來說,一個手握多種核打擊能力的大國依然是不可小視的!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