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當一個國家每五人中就有一人年滿65歲,當接近半數的勞動者在退休后連日常開銷都難以負擔,這種“老齡化困局”對馬來西亞而言已不再是遙遠的假設。
2025年10月30日,世界銀行發布的一份權威報告敲響警鐘:若不迅速推進養老制度變革,未來二十年內,馬來西亞將面臨嚴峻的養老危機,“老無所依”或將從個別家庭的憂慮升級為全國性的社會風險。
該報告以一系列觸目驚心的數據揭示了馬來西亞養老金體系中的深層缺陷,這些漏洞不僅關乎數百萬人晚年的基本生存權利,更可能動搖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性。面對這一挑戰,馬來西亞應如何應對?
![]()
世界銀行明確指出,人口結構的急劇轉變是引爆養老危機的關鍵誘因。數據顯示,到2045年,馬來西亞65歲以上人口占比將達到14%,正式邁入深度老齡化階段。
而到了2056年,這一比例將進一步上升至20%,即每五個國民中便有一位老年人。與此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該國的社會養老保障覆蓋面卻長期處于全球低位水平。
目前,由政府直接發放、無需個人繳費的老年津貼項目,僅惠及不足10%的老年人群;其中核心計劃“樂齡援助金”(Bantuan Warga Emas, 簡稱BWE)的實際覆蓋人群更是低至4%,遠遜于周邊發展中國家。
![]()
橫向比較可見,東南亞鄰國已在普惠型養老金建設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泰國的社會養老金覆蓋率接近90%,菲律賓和越南也分別達到約30%的水平。
除了“覆蓋窄”,馬來西亞的養老支持還存在“標準低”的問題。BWE與“關懷現金援助”(STR)作為針對低收入長者的兩大福利支柱,兩項補貼合計僅占老年家庭稅前總收入的10%以內,如此微薄的資金難以支撐基本生活所需。
專家分析認為,這種“低覆蓋+低金額”的雙重短板,使許多老年人在醫療支出、飲食起居等關鍵環節陷入經濟困境,尤其在鄉村地區及貧困群體中,晚年生活質量堪憂。
![]()
世界銀行將馬來西亞養老系統的癥結歸結為“雙重結構性失衡”,這一判斷精準命中了問題的核心。
第一重失衡出現在儲蓄機制層面:超過一半的勞動人口未參與雇員公積金(EPF)繳存,這意味著他們退休后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只能依賴子女或政府救濟維持生計。
即便是有繳納EPF的群體,其賬戶余額也不容樂觀——近五成繳費者在55歲(現行提取年齡)時,累計儲蓄低于1萬令吉(約合人民幣1.5萬元),距離實際需求相去甚遠。
![]()
根據當地生活成本模型測算,要維持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個人至少需儲備25萬令吉的公積金存款。現實與理想的巨大落差,使得“尚未退休已陷貧困”成為眾多馬來西亞勞動者的殘酷現實。
第二重失衡則體現在福利分配機制上,政策設計上的僵化進一步擴大了保障缺口。當前BWE的申領資格嚴格綁定“貧困線收入”(Poverty Line Income, PLI),僅允許月收入低于2589令吉(約合人民幣3800元)的家庭申請。
但世界銀行指出,這一貧困線早已無法反映真實的生活壓力。隨著物價持續上漲、醫療費用攀升,大量收入略高于門檻值的家庭同樣面臨財務緊張,卻因不符合條件被排除在援助之外。
![]()
此外,BWE的領取起始年齡設定為60歲,而馬來西亞人均預期壽命近年來不斷延長,固定領取年限加重了財政負擔,也導致資源未能精準投向最脆弱的老年群體。
事實上,養老體系的完善并非無解難題,國際已有多個成功范例可供參考。世界銀行強調,中國、印度以及部分拉丁美洲國家的經驗表明,即便社會養老金金額有限,也能顯著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這類政策不僅能提升長者的健康狀況與心理安全感,還能有效緩解年輕一代的贍養負擔,在多代同住的文化背景下,產生惠及全家的連鎖效應。
![]()
以中國農村基礎養老金為例,盡管每人每月補助額度不高,但實現了對數億農村老人的廣泛覆蓋,極大緩解了偏遠地區的老年貧困現象。
印度實施的“國家社會援助計劃”則采用分層補助機制,根據不同經濟層級提供差異化的支持,確保各類老年群體都能獲得最低生活保障。這些實踐充分說明,社會養老金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維系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
結合國際經驗與本國國情,世界銀行提出三項關鍵改革方向:首先,應重新定義BWE的資格審核標準,用“體面生活必需支出”替代現有的貧困線指標,使福利發放更貼近實際生活需求。
![]()
其次,建議將BWE的申領年齡從60歲逐步提高至65歲,并建立與平均壽命同步調整的動態機制,在控制公共支出的同時提升資源使用效率。
最后,優先將BWE擴展至B40群體(收入最低的40%家庭),在此基礎上穩步推向全體老年人口,避免激進改革帶來的社會震蕩。
馬來西亞推動養老制度改革的時間窗口正在快速收窄。按照當前老齡化進程與現有養老體系的滯后狀態,到2035年,其老年人口比例將超越韓國、泰國當年進入老齡化社會時的水平,而養老金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
![]()
倘若不立即采取行動,未來極可能出現“老人無積蓄、子女無能力、國家無準備”的三重危機:長者因缺乏保障陷入貧困,青年因贍養壓力抑制消費與投資,國家則因社會矛盾加劇影響經濟增長潛力。
世界銀行特別強調,擴大社會養老金覆蓋范圍應成為馬來西亞短期內必須優先落實的政策目標。這不僅關系到數百萬老年人的尊嚴與福祉,更直接影響國家未來二十年的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根基。
![]()
對馬來西亞來說,老齡化趨勢并非不可逆轉的災難,只要及時優化政策框架并加大公共資源投入,完全有可能將挑戰轉化為發展機遇。通過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養老金體系,既能保障長者的基本生活,也能釋放年輕群體的消費活力,為經濟注入新的增長動能。
畢竟,一個能讓老年人安心養老的社會,才能讓每個公民對未來抱有信心。這也是所有邁向現代化國家必須堅守的價值底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