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呦呦鹿鳴”,多美啊,可古人吃起來這種可愛動物來,可毫不手軟。
鹿,是“幫助”人類進化的關鍵動物,考古學家在170萬年前的元謀人遺址中,就發現了鹿的遺骨和化石。
商周時期鹿肉升級為“貴族專屬”,做成“鹿臡”一樣的肉醬來宴客。
![]()
野外的鹿通過狩獵,終歸是滿足不了貴族需求的。于是從漢代到唐代,就已經出現很多人工養鹿的記載。
漢朝的上林苑、唐朝的皇家禁苑中都飼養了大量鹿群,在電視里也經常看到,一群人陪著皇帝狩獵取樂。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的出現,更是把鹿拔高了幾個檔次。
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確記載,鹿肉、鹿茸、鹿血都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稱其能“補中、益氣力、強五臟”。
![]()
此后,鹿不僅是文化上的祥瑞,也是身體上的“大補之物”。
宋代之后飲食文化已經很豐富了,民間開始出現鹿肉,《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臨安的集市上已有鹿脯出售。
這一切到清代達到巔峰!女真人出身的清朝皇室,吃鹿本就是傳統。康熙帝在木蘭圍場還有親自射殺數百只鹿的紀錄。
乾隆更生猛,圍獵時直接喝新鮮鹿血,認為能“益壯習勞”。于是我們就看到了神奇的一幕:只要身體出現問題,直接生喝鹿血!
![]()
咸豐皇帝甚至把鹿血當“飲料”喝,要求地方官定期進貢活鹿。他在避暑山莊病重時還堅持喝,最終因“倉猝不可得”而喪命,可見這玩意也要適可而止啊。
哪怕到現在,鹿也被視為“全身是寶”,別說鹿茸了,哪怕鹿尾、鹿筋、鹿舌、鹿鞭也都是好東西。
古人“食藥同源”的理念,從皇室到民間都深信不疑,尤其是一個傳說:喝了全身發熱,有些人還臉部通紅。人吶大家都懂,只要和“壯那啥”有關聯,就十分追捧。
那問題來了,為啥現在很少有人吃鹿肉相關的食品呢?
![]()
第一個原因就是“不能亂吃”,古代人口少野森林多,鹿有充分生長的地方。但如今被人類擠壓生存空間,野生鹿的成了稀缺資源。
像東北“傻狍子”(鹿科、狍屬)這種,因為生活在寒冷地區,尚有喘息的余地。其他很多地方的野生鹿都是重點保護動物了,比如野生梅花鹿是一級,敢獵殺就“牢底坐穿”。
那么想吃,就只能人工養殖!
但成本很高,我查了一下資料,3歲成年、體重兩百多斤的梅花鹿,單價一般在八千到1.5萬元(應該是品種不同)左右。
![]()
圖源“吉林日報”
同樣重量的活牛,招標的價格一公斤才26塊多,你想想這差了多少?注意這里說的不是市場價。
建養殖場是一大筆開支,還要平地、背風、陽光充足,遠離化工廠和噪音源。圍欄至少兩三米高,因為鹿都是跳高小能手。
公鹿經常打架,母鹿繁殖能力也有限,一年基本只能生一胎,幼鹿還容易夭折。
結果就是最后運到市場上的時候,普通人也大多處于買不起的狀態了。
![]()
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新鮮的鹿腿肉基本都要60元一斤起步。但根據網友的反饋,肉其實并沒有古人說的那樣“嫩鮮”,反而又老又韌腥味重,估計不是烹飪高手還真做不出來好吃。
但普通人買一斤鹿肉的錢,可以買好幾斤其他肉了,味道還更好,怎么選很明顯!
肉其實是最便宜的,優質鹿茸每斤可賣到兩千至一萬元,還非常難買到。因為鹿茸一年可割兩次,殺了就沒了。
其他部位基本都比肉貴得多,很多人倒是想嘗鮮,但錢包不支持啊。
![]()
英國市場直接賣野生鹿 圖源網絡
在高端餐飲和藥膳領域,鹿仍有一席之地,這就仁者見仁了,畢竟有幾千年的文化加持。
其實現代人的營養豐富,食物來源更多,倒也不像古人那樣過度追捧。
但鹿確實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大補之物”,也是花更大代價才能品嘗的“傳說級食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