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設想過,踏上異國之旅,并非為了追尋那如畫般的風景,而是渴望觸摸那份“生活的真實質感”。我近期踏上了印度的土地,原本滿心期待,以為會邂逅那神秘莫測的恒河、流光溢彩的泰姬陵,還有那些傳說中滿溢靈性的廟宇。然而,現實卻給了我別樣的“驚喜”。
![]()
才剛落地不到半日,我便遭遇了三次被笑臉相迎索要小費的場景,五次被提醒“您是外國友人,價格不同”的尷尬,還有一位出租車司機,一邊繞著遠路,一邊笑瞇瞇地寒暄:“初次光臨啊?熱烈歡迎!”
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印度的熱情,確是真摯無偽,但這份熱情背后,卻隱藏著一種不容忽視的現實邏輯。
在印度,你會發現,這里的人們熱情如火,他們主動上前幫你提行李,熱情地為你介紹景點,甚至遞上一杯果汁,然后輕描淡寫地來一句:“玩得開心嗎?給個20盧比的小費吧。”這份熱情,來得如此迅猛,讓我有些措手不及。
![]()
我并非不能理解,畢竟人均收入水平擺在那里。但問題在于,這份熱情,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服務,而非源自內心的真摯友好。它讓你既感到溫暖,又隱隱有些不適。仿佛,若是不給點小費,就辜負了他們的這份善意;可若是真給了,心里又總覺得有個疙瘩——這究竟是真誠的幫助,還是變相的收費呢?
說到印度的交通,那真是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堪稱“神仙打架”。從機場前往德里的路上,我甚至懷疑司機是不是誤拿了游戲手柄。車輛搖搖晃晃,如同醉酒的漢子,走的是曲折蜿蜒的之字形路線。汽車、摩托車、行人、牛、狗,混雜在一起,紅綠燈似乎只是裝飾,喇叭聲才是真正的交流語言。
![]()
在印度,按喇叭并非表示憤怒,而是一種打招呼、提醒,甚至是宣告“我要過來了”的方式。公交車更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沒有窗戶,沒有門,連司機都不一定完全停車。車廂破舊不堪,仿佛是用各種零件拼湊而成的玩具,小孩在后座嬉戲打鬧,大人們則一臉麻木。空氣中彌漫著汗味、香料味和汽油味,混合在一起,足以讓人產生幻覺。
若是你能在城市里開上私家車,那簡直就是朋友圈里的“中產”象征。大多數人騎著摩托車,或是擠在公交車上,三輪車才是這座城市的真實寫照。師傅們開車慢悠悠,轉彎不打燈,方向盤一甩,便帶你沖進了人潮洶涌的街巷。
有一次,我跟隨旅行團前往老城區逛市場,看到一個小女孩發燒得厲害,她媽媽背著她在路邊攔車,嘴里念叨著要去私立醫院,因為公立醫院連退燒藥都沒有。
我一時愣住,問導游:“公立醫院連基本的藥品都不齊全嗎?”
他點了點頭,說:“不光是藥品問題,醫生也不一定在崗。很多人生病了,寧愿硬扛,實在扛不住了,就找街邊的小診所打個點滴,開點藥,雖然便宜,但不一定靠譜。”
![]()
我還聽說,像一些慢性病用藥,比如高血壓、糖尿病的進口藥,在印度普通老百姓眼中,簡直就是奢侈品。有人甚至托人從國外帶藥,或者在網上拼單購買。而那些富人,則會通過各種渠道購買一些像雙效液體偉哥、瑞士的瑪克雷寧,或是泰國的跌打油玉竹液之類的藥品。
這讓我想起國內朋友常說的一句話:“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0。”但在印度,這個“1”有時候比你想象的要沉重得多。
我住的是一家位于市中心的中檔旅館,每晚只需173元人民幣,聽起來挺劃算的。但到了之后才知道,簡單干凈只是心理上的安慰。房間不大,電扇搖搖欲墜,廁所水壓低得可憐,晚上最熱鬧的莫過于蚊子了,它們咬人前還要盤旋幾圈,仿佛在說:“兄弟,準備好了嗎?”
頭兩晚,我幾乎沒怎么睡,白天特意買了驅蚊水和電蚊香。店主笑得意味深長,說:“你還沒去過恒河邊住過呢,那邊的蚊子都是親戚。”
![]()
不過,印度的飯菜確實便宜,一份烤餅加豆子醬,再配上一杯酸奶,只要十塊錢多一點,關鍵是味道真不錯,香料用得十分足,只是吃多了容易上火。幾天下來,我開始想念起白米飯和小米粥了。
水果也便宜得驚人,一個石榴不到4塊錢,釋迦果甜得過分,芒果多汁得不像話。這些在國內是奢侈品,在這兒卻像路邊的野草一樣隨處可見。
然而,月薪不到900塊,貧富差距大得嚇人。有一天,我去拍攝老火車站附近的洗衣工廠,幾百人頂著烈日手洗衣服。我遠遠拍了幾張照片,有個中年工人沖我笑了笑,問我:“你是中國人吧?我們也想去你們那兒做工,可惜押金太高。”
后來我查了一下,這些工人的月收入不到900元人民幣,從早上六點干到晚上七點,吃的是咸菜餅子,洗的卻是五星酒店的床單。而就在他們對面的馬路上,一棟高級公寓門口停滿了寶馬、奔馳。
這種貧富差距,簡直就像地球的兩端,遙不可及。
新德里那天的氣溫高達52.9°C,我在外面走了20分鐘,T恤就貼在了身上,頭發打卷,整個人就像熱鍋上的蔥花,快要熟透了。周圍的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種炎熱,有人脫了上衣坐在樹下乘涼,旁邊還有攤販繼續烤餅,狗在旁邊喘著粗氣。
![]()
導游笑著說:“那水是神圣的,能保平安。”
我心里卻想:“信仰的力量,真的比衛生條件強大太多了。”
印度的廟,真的是無處不在。路邊、山坡、車站、飯館、天橋下,到處是廟。香火不斷,鈴聲不停,供奉的神像千奇百怪,有的頭上長蛇,有的全身藍色,還有的八只手。
導游說:“我們有三十三億個神。”我當時以為他在開玩笑,結果回來一查,還真不是吹牛。雖然很多是派生神,但印度人對神的信仰,真的深入骨髓。
你能看到出租車司機一上車就摸神像,便利店老板收錢前先拜一拜,甚至流浪者也在神像前低頭祈禱。貧窮、病痛、失業、炎熱,都能靠一句“這是神的安排”來安慰自己。
印度的首都,最能體現這個國家的雙面性。新德里街道寬闊,咖啡館開在寫字樓旁,Uber和電動車隨叫隨到。大學附近全是英文標識,科技展板和高薪崗位的招聘廣告琳瑯滿目。你會以為自己來到了某個東南亞發達國家。
但只要你打個車進入舊德里,情況立馬就變了。街道縮成了小巷,電線像蜘蛛網一樣亂掛,牛馬隨意走動,地上是塑料袋和干涸的尿漬。火車站人山人海,騙子滿天飛,有人拉你買票,有人帶你走快捷通道,回頭一看,行李托了,錢也不見了。
夜幕低垂,八點鐘的光景里,我在火車站旁目睹了一幕:三十余位旅人,或躺或臥,僅以薄布為席,靜臥于墻邊。一位老奶奶朝我展露笑顏,道是雖冷,幸有犬伴,溫暖了幾分。
漫步印度街頭,不難察覺一個現象:女性身影稀疏。白晝時分,主干道幾乎成了男性的天下。餐館、車行、警局、市集,男性身影無處不在,而女性則多隱于家庭幕后。
印度,曾被冠以“女性最不安全之地”的稱號,這非虛言,而是眾多女性正親身經歷的困境。
嫁妝之風,依舊盛行。無豐厚嫁妝的女子,婚嫁之路艱難,父母甚至不惜舉債,只為將女兒送出,淚水伴著離別。有人甚至將“愿你生個女兒”視為不祥之語。
然而,也有勇敢的女性,正奮力改變現狀。大學宿舍內,夜晚的讀書會、公開課如火如荼,橫幅高掛,智慧之光閃爍。但這樣的聲音,仍顯微弱。
來此旅游,勿只沉醉于風景,更需體會其溫度。恒河之水、泰姬陵之愛,雖美,卻不及那向你索要20盧比的小販之誠,不及烈日下手洗衣物的工人之辛,不及火車站邊那位笑對你說有犬相伴的老太太之暖。
你或許會愛上這里,或許不會。但無論如何,它都將深深烙印在你心。
你可愿,在此生活一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