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內開始清醒?
“美軍每生產1艘遠洋船只,中國就能在一年內生產359艘。”這是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成員拉賈·克里希納穆爾蒂在去年國會聽證會上的直言警告。此番表態背后,是美國內部對中美實力對比的清醒認識。
![]()
而根據美國對自己的清醒程度來看,若中美真的對壘,美軍的下場只有兩個字“失敗”!
聽來匪夷所思,但實際2021年美媒便報道過,彼時的美軍秘密進行“中美戰爭”推演,而結果確實只有一個,便是“輸得更快了。”
蘭德公司的報告進一步證實了這一趨勢。報告預測,在臺灣附近的海戰中,美國太平洋艦隊戰勝不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
![]()
美軍優勢正被中國驚人的工業產能所抵消。中國造船能力全球占比超過一半,而美國僅剩可憐的0.1%。這種差距在沖突中將轉化為決定性的勝負手。
而面對軍事推演的不利結果,美國智庫界近期出現了顯著的態度轉變。蘭德公司發布了一份115頁的臺海政策報告,首次建議白宮將“支持中國漸進式統一”作為臺海問題主路線。
這一建議顛覆了美國數十年來的“模糊政策”。
![]()
除了軍事推演的失利預期,經濟層面的現實同樣促使美國重新思考對華政策。特朗普政府近期放出消息,考慮降低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并計劃明年年初正式訪華。
這些動向表明,美國正面臨國內經濟壓力與國際戰略之間的平衡難題。
為此蘭德公司的報告算了一筆經濟賬:一旦中美發生沖突,美國GDP會下降5%至10%,而中國將下降25%至35%。然而,報告也承認這種損失分布并不均衡,美國只會增加兩黨紛爭,中國卻可能出現社會動蕩和民族分裂。
![]()
但現實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RCEP等機制構建多元合作網絡,大幅降低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當中國對美出口占比降至10%以下時,美國關稅武器的實際效應正在急劇衰減。
也就是說,特朗普看似強勢的表態背后,其實是美國談判籌碼不足的尷尬現實。中方對此的回應簡潔有力:“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這14個字既是對蘭德智庫“投石問路”的回應,更清晰劃定了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核心底線。
![]()
而臺海局勢的變化,本質上是歷史大勢的必然走向。同時,島內政治風向也在轉變。
賴清德支持率的斷崖式下跌,如今僅剩三成支持率,充分表明“臺獨”路線在島內早已失去民心基礎。美國權威智庫的轉向,進一步加速了“臺獨”勢力“倚美謀獨”幻想的破滅。
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力和維護主權能力的持續提升,臺海局勢的演變終將印證一個真理:大國博弈的終點,不是武力對抗的零和游戲,而是歷史大勢的順之者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