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趁著東京車展去了趟日本。
還是和之前來日本一樣,日本路面上,幾乎見不到“新能源車”,當然這里說的“新能源車”,是國內定義的“純電動、插電混動”車型。
國內的新能源車,滲透率已經超過了50%,滲透率是一個比較專業的描述語。
![]()
![]()
其實可以理解成短期內的銷量占比,比如說9月,新能源的滲透率超過了50%,也就是銷量占比超過了50%,國內市場,有一半以上的消費者都在買新能源車。
日本市場呢?
其實買純電、插混車輛的消費者,非常非常少,少到你在日本市場逛一天,都見不到兩臺新能源車。
![]()
我理解的是,不是日本造不出來新能源車,而是日本的消費習慣,并沒有向新能源這個意識形態去成長。
他們更愿意去買混合動力車型,也就是我們國內常見的凱美瑞(參數丨圖片)混動、雅閣混動這種“不插電強混”。
豐田THS、本田i-MMD以及日產e-Power這種帶著發動機、電池包、電機的“碳減排”車輛,日本倒是挺常見的。
![]()
我問過日本當地的消費者,他們絲毫沒有買新能源車的想法,原因很簡單,我大概羅列了下:
1、買新能源車,當地沒有任何補貼。
國內很多人買新能源車,是因為國內有購置稅補貼、不限行、不限號等公路“屬性補貼”,還可以享受到全世界最低的電價。
但在日本,什么補貼都沒有,所以沒辦法刺激大家買新能源車的想法。
2、日本的新能源車,很貴很貴。
比如說,比亞迪這次在日本市場發布了全新的“海獺”,WLTC的續航180km,日本市場的定價在260萬日元左右。
這個價格不便宜了,日本本土神車本田N-BOX,定價大概在200萬日元。
![]()
一般的電車,要比油車貴20%左右,如果是在國內市場,電車要比油車貴20%,還沒有任何的補貼,各位可以自己想想,你們會不會買臺電車?
3、日本充電既不方便,也不劃算。
日本的電價分檔,最低檔電價也得1塊錢,比國內不到6毛的電價,還是高出不少,而且日本的充電體系不完善,也沒有國內動輒100kW、200kW的充電樁。
基本上,他們只能用3.3kW的慢充,速度太慢,對于日本消費者來說也接受不了。
綜合來看,電車在日本就不是一個主流的產物,無法刺激用戶的消費情緒,反過來看日本的油車,倒是挺有意思。
![]()
比如說剛才提到的本田N-BOX,定價在200萬日元左右,大概價格10萬,這種小車有很多優點。
1、定價不高,靈活性較強,空間大、空間利用率高。
2、超級、無敵保值,開兩年可能只賠1萬多塊,在日本鄉下的認可度非常高,全球消費者都會買二手產品,他們也會考慮到基本的折損。
3、使用成本,就是加油,但是這種日本小k-Car的油耗還真不高,日常用就是5L左右,也就是100公里的成本就30多塊錢。其實不算高,大家也都能接受得了。
如果買的是豐田的小混動,油耗更低,成本還能進一步下降,基于以上的所有客觀情況,日本消費者很少買電車,就是因為油車既便宜、又好用。
![]()
而且,本身日本消費者也不太喜歡接受新鮮事物,所以他們不太能從骨子里接受新能源車,對于更多人來說,買新能源車就是買一個新鮮事物,本質上難以接受。
如果是為了碳減排、省錢考慮,那么日本的k-Car、豐田THS、本田i-MMD混動本身就非常省油了。
所以,他們為了省錢買新能源車的消費觀念就不成立。
而且,國內新能源車吸引用戶的駕駛輔助、智能車機系統,日本也沒有,日本的消費者更關注自身駕駛方面的道路安全,而且智能化體驗感整體不強。
他們買新能源車的想法自然無法被培養。
![]()
但是日本消費者更接受混動,他們認為豐田、本田混動,既省油也耐用,而且價格也是他們能接受的,還不用充電,這是非常棒的產品。
我只能說,一個地區有一個地區的消費方向。
國內的新能源車在日本水土不服,日本的混動在中國市場也無法覆蓋更多的消費人群,但無論是哪一種技術,都是在強烈的市場需求下誕生出來的,沒有對錯,也沒有主流與非主流之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