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
圖:主流車企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吸引消費市場關注。
■本報記者 吳博峰 文/攝
近期,為應對國家新能源車購置稅減免政策的調整,市場主流車企針對旗下新能源車型紛紛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引發關注。據悉,所謂購置稅補貼方案,即在指定日期前下單的消費者可繼續享受2025年國家新能源汽車購置稅補貼標準,差額部分由企業承擔,單車最高可減免1.5萬元購車款。這一舉措直接關系到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關鍵階段迅速成為市場焦點。
車企搶抓政策窗口期
“如果大家想購車更優惠,那么一定要抓住購置稅補貼機會以享受到最后的福利。”10月下旬以來,不少到訪新能源車經銷商的消費者都收到了類似的提示。國家補貼政策即將調整,車企希望消費者能夠抓住最后的政策紅利,選擇在年內購車。
盡管近年來車企營銷手段層出不窮,但由車企官方出面承擔購置稅補貼的做法并不多見。實際上,這只是車企應對國家補貼政策調整推出的舉措之一。從推出該舉措的車企類型來看,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造車品牌,均將購置稅補貼作為近期市場營銷宣傳的重點。
根據財政部、稅務總局、工信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延續和優化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減免政策的公告》,2026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新能源車將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這意味著,在此之后上牌的車輛將不再享受全額免征,消費者的購車成本將有所上升。
為了抓住最后的政策紅利,包括理想汽車、小米汽車、奇瑞、長安等在內的近20家主流車企均推出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通過尾款減免的方式自掏腰包為消費者補差。
10月24日至26日,小米、深藍、奇瑞3家車企接連發布購置稅補貼方案,承諾在今年11月30日前支付定金且無法在今年12月31日國家補貼政策調整前上牌的消費者,由車企承擔補貼差額。只要消費者在規定期限內完成大訂并鎖單成功,就可享受新能源車購置稅補貼,相當于放寬了購車的時間限制。
具體來看,奇瑞推出了覆蓋全品牌的購置稅補貼方案,針對旗下奇瑞、縱橫、星途、捷途、iCAR等品牌的部分車型,在11月30日之前鎖單的用戶最高可享受到1.5萬元的補貼額度。此外,奇瑞還明確了可以享受購置稅補貼的車型(純電與插混產品),需要符合2026年減征購置稅新能源汽車技術要求,即純電續航在100公里以內的插混車型不在官方補貼范圍內。
蔚來則推出了更為全面的跨年交付補貼方案,只要在今年12月31日前鎖單,符合條件都可以享受到最高1.5萬元的購置稅差額補貼,而且該方案適用于該品牌全系車型。
看到車企推出的限時保價方案后,原本計劃明年購車的福州消費者陳倩改變了她的想法。陳倩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按照此前的計劃,本來打算明年春季購車,但看到多家車企推出的購置稅補貼方案后,打算這個月提前下單。“即便明年提車,也能節省一筆不小的費用。”她說。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底,車市迎來購置稅全額免征倒計時窗口期,消費者購車需求集中釋放。然而,由于芯片短缺、產能緊張等因素,主流車型交付周期普遍延長至兩三個月,部分熱門車型甚至需等待半年以上。為避免因交付延期導致訂單流失,汽車企業普遍采取了保訂單的措施。
交付周期被拉長
在新車銷售利潤率持續降低的背景下,車企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也與不斷拉長的新車交付周期密切相關。
與傳統燃油車直接交付現車的方式不同,新能源車大多采用訂單銷售模式,即消費者完成配置選擇和交付大定后才進入車輛排產階段。這一模式因訂單量激增和供應鏈壓力,容易導致新車交付時間延長。
以小米YU7 PRO為例,目前鎖單,預計交付時間達40周以上。若按照新能源購置稅調整后的政策規定,購買該車型的消費者將要繳納約1.2萬元的購置稅。小米汽車推出的跨年購置稅補貼方案顯示,在2025年11月30日24點前完成鎖單的消費者,因小米汽車的原因,該鎖定配置的車輛需在2026年完成開票交付,可享受跨年購置稅補貼。
蔚來汽車ES8車型預計交付時間已排至明年3月之后。“國家補貼政策即將切換,目前到店咨詢購車事宜以及試駕體驗人數較多,新車訂單量也持續攀升。”一位蔚來汽車銷售人員向記者透露。
為應對交付周期延長導致的消費者購車成本上升,車企紛紛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然而,這一舉措是否會從應急方案演變為“長期營銷工具”?
對此,崔東樹認為,當前車企對購置稅進行補貼是行業特殊時期的應急舉措,因為這一舉措面臨嚴峻挑戰:購置稅補貼規模動輒數百億元,遠超車企承受能力。若持續補貼,將導致“賣一輛虧一輛”的惡性循環,從補貼規模與車企盈利現狀看,車企對購置稅補貼的做法難以延續。
市場化轉型加速
在很多人看來,新能源車的銷量在補貼政策扶持下增長,并非其實力的真正展現。購置稅全額免征政策逐步退出,正是還原市場真實表現的重要一步。
盡管距離國家補貼政策調整還有不到兩個月,但對汽車企業來說,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之戰已經拉開了帷幕。
記者注意到,主流車企紛紛推出購置稅補貼方案之際,競爭對手正不斷推出新車型。9月以來,國內車市密集投放超百款新車,覆蓋各細分市場傳統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隨著本月中旬2025廣州國際車展的舉行,會有更多代表行業發展最新技術的新車型進入消費市場。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近兩年,車市迎來“爆發式”增長,新品牌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產品與技術迭代速度以“月”為單位刷新。然而,無論車市如何喧囂,購車的本質始終是滿足用戶真實用車需求與體驗,而非依賴短暫的補貼優惠。
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持續提升,業界普遍認為補貼政策應逐步退出,以實現新能源車與燃油車的“油電同權”,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令人欣喜的是,面對消費市場實際需求,新能源車市場正清晰地朝著高階體驗方向發展。記者發現,在近期上市的新車產品中,15萬元以內搭載激光雷達的高階智駕車型已成為車輛標配。此外,多家自主品牌均有固態電池的相關動作,其中不乏續航里程接近2000公里的車型已進入路測階段。
顏景輝表示,明年新能源車市場競爭必然會從卷價格逐漸轉向卷技術、卷服務的健康軌道,車企需通過技術升級彌補因政策因素帶來的銷量波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