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首款六代機F-47還沒等來首飛,美國《國家安全雜志》倒先開始暢想第七代戰斗機了。
最近這家媒體發了篇文章,明確說雖然七代機還沒進入開發階段,但順著技術發展的趨勢看,這個概念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事兒。這種“下一代還沒成,就想下下代”的操作,還真挺符合美媒一貫的風格。
![]()
美媒給七代機畫的“超能力”:飛得快還藏得深
在這篇報道里,美媒直接給七代機定了調,得是能自主打硬仗的無人戰機,還得有三個“硬核能力”。
第一個就是飛得夠快,他們覺得七代機不能再困在3馬赫以內了,得往更高速度沖,比如超過5馬赫的高超音速巡航,這樣10分鐘就能跨1000公里,到任務區搶位置都能快一步。
![]()
要實現這事兒,中美其實都有基礎。中國在高超音速導彈上早就拿出了不少成熟型號,不管是助推滑翔路線,還是用超燃沖壓發動機的吸氣式路線,都有突破。這些導彈的設計和試驗數據,按理說能給高超音速戰機幫上忙。
但戰機和導彈不一樣,導彈用一次就完了,戰機得反復用,想長時間保持高超音速飛行,動力系統能不能一直靠譜、材料扛不扛得住高溫、高速下怎么控制飛行,這些都是繞不開的難題,不是簡單搬導彈技術就能解決的。
![]()
除了飛得快,七代機還得藏得更隱蔽。美媒也承認,現在六代機的隱身設計已經不錯了,但各國反隱身技術也在進步,比如中國正在搞的量子雷達,據說能超遠距離發現隱身戰機。所以他們覺得,七代機的隱身技術必須再升級。
設計上,七代機大概率會接著用六代機的無尾翼和飛翼布局,但超材料的用量得加不少。超材料這東西挺神奇,靠特殊的內部構造能把雷達波折射或者削弱,再配上吸波涂料,戰機的雷達信號能小很多。
![]()
可問題是,現在超材料又貴又難批量生產,五代機和六代機也就用一點,想在七代機上大比例用,還得等生產技術有大突破才行,急不來。
講完了飛得快、藏得深,美媒還有個更顛覆的想法,七代機得能去近地空間作戰。簡單說就是突破大氣層,在臨近空間干偵察、打擊甚至反衛星的活兒,這差不多就是把科幻片里的太空戰機搬到現實里了。
目前中美在空天飛行器上都有成果。美國的X-37B空天飛機經常進出大氣層,執行些不公開的軌道任務,中國也公開過,已經好幾次測試可重復使用的試驗航天器了。但現在這些空天飛行器尺寸都不大,機動能力也有限,尤其是在大氣層里根本靈活不起來,想用來空戰還差得遠。
![]()
未來要實現戰機在大氣層和近地空間靈活飛,得搞出渦輪與火箭組合,或者火箭與沖壓組合的循環發動機,可現在人類的技術儲備還不夠,這步棋得慢慢走。
中美比拼七代機:思路不一樣,難題都不少
有意思的是,就在美媒暢想七代機的時候,中國相關的研究團隊也根據自己的國防需求和技術發展,對未來戰機有了系統的想法。和美媒盯著單機性能不一樣,中國團隊除了看平臺性能,更看重以未來戰機為核心,搭一個新的空戰體系。
![]()
在咱們的設想里,未來戰機不是孤零零的一個“單打王”,而是要和新一代空天預警體系、無人作戰體系、衛星通信偵察體系這些關鍵網絡融在一起。
比如中國之前在93閱兵上展示過的制空無人機,還有現在能和殲-20協同訓練的攻擊-11,都是在為這個體系打基礎。而且在無人戰機自主作戰能力上,中國也已經有了不少成果,這可不是光靠暢想就能有的。
![]()
如此看來,不管是美國盯著單機性能的思路,還是中國側重體系化的想法,想把七代機搞出來,都得面對不少技術突破和概念定義的挑戰。但從現在中美六代機的發展進度看,美國已經顯露出點疲態,中國倒是一路高歌猛進。
要是按這個趨勢走,未來七代機還真有可能先在中國誕生。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有這個可能,也得跨過不少坎。比如剛才提到的組合循環發動機,還有控制成本、解決人工智能倫理安全這些問題,更別說近地空間作戰還涉及太空軍事化,國際上現在也沒明確的規則約束,這些都得慢慢理順。
![]()
總的來說,美媒暢想的七代機確實勾勒出了未來空天作戰的樣子,但從設想落到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美兩國在這條路上各有各的優勢和難題,最終誰能先把七代機搞出來,不僅要看技術突破的速度,還得看誰的發展思路更符合未來空戰的需求。
![]()
這事兒不僅關乎兩國的空天實力,還會影響全球的空天安全格局,值得一直關注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