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重陽菊,多數人腦子里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閑情,要么是花店里養得水靈的觀賞品種,嬌氣得碰不得。但1929年重陽節,毛澤東在閩西寫下的“戰地黃花分外香”,那菊花完全是另一個路數——不是園子里的嬌花,是長在硝煙里的野菊,連詞稿都改了好幾遍,從“但看黃花不用傷”改成“戰地黃花分外香”,就加了個“戰”字,味道立刻就不一樣了。
![]()
這菊花到底香在哪兒?不是花香多特別,是那年秋天的故事太沉甸甸,把花的味道都染透了。1929年的閩西,山霧里裹著硝煙,紅軍剛在贛南閩西站住腳,5月打下龍巖,6月端了鐘銘清的民團,繳獲一百多支槍兩門炮,眼看革命要冒頭,沒想到隊伍內部先吵翻了天。36歲的毛澤東,剛經歷人生最憋屈的日子:丟了紅四軍前委書記的位子,還得了個嚴重警告處分,緊接著惡性瘧疾找上門,冷得裹三層被子還發抖,熱得渾身冒虛汗,連路都走不了,全靠擔架抬著轉。
可就是這么難的時候,他在汀江邊的臨江樓里,看著院子里黃燦燦的野菊,反倒覺得香氣鉆鼻子。這香味里藏的,全是那個年代最硬核的生命力。
![]()
先說說這“黃花”到底是啥花。不是文人雅士案頭供著的名菊,是閩西山野里一叢叢的野菊花,莖稈細,花瓣小,風吹雨打都不倒。1929年的上杭城,剛被朱德帶著紅軍攻破沒多久,這地方號稱“鐵上杭”,三面環水城墻厚,民謠都說“囑咐子孫,莫打上杭”,之前兩次攻城都沒成功。朱德帶著一萬多人馬來的時候,老鄉們比紅軍還積極,砍毛竹做云梯,獻出門板搭浮橋,地下黨在城里偷偷弄濕敵人的火炮引線,連小孩都知道給紅軍帶路。
9月19號夜里總攻,一縱隊轟西門引敵人注意力,二、三縱隊主攻北門,戰士們爬云梯的時候傷亡了二三十人,大隊長曾省吾帶著敢死隊上,剛爬到城頭就中了子彈。就這么硬拼,天快亮的時候終于把城攻破了,除了守敵盧新銘帶著二十幾個人跑了,一千多敵人全被抓,繳了一千多支槍。打那以后,閩西根據地才算真正連成片,汀江兩岸的紅旗插得密密麻麻。
![]()
那些野菊花,就在剛打完仗的陣地上開著,葉子上可能還沾著硝煙,根扎在剛解放的土地里,能不香嗎?毛澤東在臨江樓推開窗,看見的不只是花,是紅軍戰士拼下來的勝利,是老鄉們幫著抬擔架時汗濕的衣裳,這花香里,混著的是實打實的希望。
再說說看花的這個人,那會兒正處在人生的“低谷期”。6月龍巖開紅四軍七大,會上吵得厲害,不是針對某個人,是隊伍里成分太雜——農民、舊軍隊出身的戰士多,各種想法冒出來:有人覺得前委權力太大,說毛澤東搞“家長制”;有人主張“軍事優先”,覺得黨不用管那么多;連“要不要設軍委”這種事,都爭得面紅耳赤。會議最后選了陳毅當前委書記,毛澤東和朱德都受了處分,大會說倆人都有錯,只是毛澤東責任更大些。
![]()
會后毛澤東就離開主力部隊,名義上指導地方工作,其實身體早垮了。在永定岐嶺的牛牯撲,敵人搜山搜得緊,當地老鄉陳添裕背著他在山路上跑了五公里,才算躲過去。那時候缺醫少藥,國民黨報紙都造謠說“毛澤東病故了”,直到到了上杭城,找到個西醫用上金雞納霜,病情才好轉。
可他哪閑得住?躺在擔架上還問老鄉“分了田地沒”,在虎崗、堂堡這些村子里轉,幫著建蘇維埃政府。永定縣一百一十三個鄉的蘇維埃,好多都是那時候在他指導下建起來的。后來到了蘇家坡養病,看見村里沒學校,三代人都是文盲,他掏出自己二十塊錢交通費當辦學經費,騰出家祠堂做教室,還親自編課本。老鄉說糧食賤賣虧本,他立馬跟鄧子恢商量,成立糧食調劑局穩定糧價。
![]()
老百姓的笑臉,就是他的“止痛藥”。明明自己受了委屈,身體又差,可看見老鄉分到田地時的高興勁兒,看見平民小學里孩子讀書的聲音,他心里的勁兒就又上來了。所以他看那些野菊花,覺得比春天的花還好看——春天的花嬌弱,秋天的菊經得住凍,就像根據地的老百姓,再苦再難都跟著紅軍走。
古人寫秋總愛哭喪著臉,宋玉說“悲哉秋之為氣也”,看見落葉就嘆氣。毛澤東偏不,他寫“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多有力量,就像紅軍掃反動派的勢頭,摧枯拉朽。還說“勝似春光”,哪是故作豪邁?是真的看見不一樣的風景:剛解放的縣城里,土豪劣紳被抓了,老百姓背著分到的糧食回家;紅軍隊伍里,雖然之前吵過架,但打勝仗的勢頭一點沒減。這秋天的風景,比春天的繁花熱鬧多了,也扎實多了。
![]()
寫這首詞的時候,毛澤東還不知道上海的黨中央已經幫他“撐腰”了。陳毅去上海匯報工作,把紅四軍的爭論一五一十告訴了周恩來,周恩來立馬組織人寫“九月來信”,明確說不能隨便用“家長制”削弱領導,還特地指出“毛澤東應仍為前委書記”。11月26號,毛澤東接到信回紅四軍,后來的古田會議,就照著這封信的意思,徹底解決了“建什么樣的黨、什么樣的軍隊”的問題。
現在再品“戰地黃花分外香”,終于明白這香味的來頭:是野菊在硝煙里倔強生長的韌勁兒,是紅軍打勝仗的爽氣,是老百姓分到田地的喜氣,更是毛澤東在低谷里不低頭的底氣。他想的從來不是自己的委屈,是這支紅軍能不能走對路,是老鄉們能不能過上好日子。個人的得失在這些面前,根本不算事兒。
![]()
今年重陽再看菊花,還是會想起1929年的那片野菊。它們沒被戰火打蔫,沒被秋風嚇倒,該開的時候照樣綻放。就像當年的毛澤東,就算躺在擔架上,心里裝的還是整個革命的未來;就算受了處分,手里干的還是幫老百姓的實事。
這大概就是“分外香”的秘密:香的從來不是花,是困境里不認輸的勇氣,是煙火氣里藏著的希望,是把個人得失拋在腦后的格局。這種香味,穿越近百年,到現在還能聞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