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9日,2025東京車展正式開幕。
作為已經唯一連續兩屆(2023 年、2025 年)參展的中國車企,比亞迪此次東京車展一口氣帶來三款新車。
其中最受大家關注的就是專為日本市場打造的純電動K-CAR——BYD RACCO,該車為日本市場專屬車型,新車將于明年夏季在日本市場銷售。
而另外兩款則是已在海外市場驗證過的海獅06,和瞄準商用車細分領域的純電輕卡T35。
比亞迪當天的展臺可謂是人聲鼎沸,展車被看車人群圍得里三層外三層,這場面熱鬧得讓人恍惚忘了身處日本。
而如果你關注這兩天日本方面的汽車新聞。日媒的報道里少不了類似“驚呆” 、“強大”這樣的用詞來形容比亞迪。
《日本經濟新聞》直接承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太快了”。鈴木社長更是驚呼:“比亞迪是巨大的威脅”。
![]()
根據比亞迪介紹,其在2022年7月開始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如今總銷量7123輛。
從數據來看,比亞迪在日本的“戰績”雖不算“海量”,卻足夠亮眼。單就純電乘用車而言,比亞迪在日本市場位居第四名,超越了豐田。
而在商用車領域,比亞迪的優勢更明顯。電動大巴早已占據日本市場份額榜首,而比亞迪成為首個在日本實現“商乘并舉”的外資品牌。
![]()
事實上,要理解比亞迪的這份成績單,首先得了解日本市場的“壁壘”有多厚?
作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市場,日本長期是外資品牌的“難啃之地”,海外品牌份額常年不足一成,國內銷量前十的車型,更是清一色被豐田、本田、日產等本土品牌包攬。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里,比亞迪能從“外來者” 成長為純電乘用車第四名、商用車榜首,背后藏著一場長達20年的持久耕耘。
二十年,深耕日本
日本消費市場向來以“保守”著稱,消費者對新品牌尤其是外資品牌的接受度極低,更何況是曾被貼上“低端”標簽的中國汽車品牌。所以,想在日本市場立足,難度可想而知。
而比亞迪的破局之道,便是用20年時間“潛行”,一點點積累口碑與信任。
故事要從2005年講起。這一年7月28日,比亞迪在橫濱設立日本分公司,正式踏入這片 “汽車強國” 的土壤。
但比亞迪并沒有一開始就賣車,而是選擇從“產業鏈上游”切入 —— 為索尼、夏普、日立、佳能等日本知名企業提供電池零部件。
這一步看似“繞遠路”,卻讓比亞迪摸清了日本市場的技術標準與合作規則,同時也讓比亞迪在日本市場“露臉”,讓日本市場知道有比亞迪這樣一家中國企業。
而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15年。這一年2月,5輛比亞迪電動巴士 K9 駛入日本京都街頭,這是中國汽車首次成功進入日本市場。
彼時,日本正面臨公共交通減排的壓力,但民眾對“中國制造的汽車”仍充滿疑慮:“續航夠不夠?安全性怎么樣?”
面對質疑,比亞迪沒有過多辯解,而是用“實際表現”說話。K9 不僅續航穩定,還能適應日本當地的路況與環境,很快贏得了公交公司與乘客的認可。
此后,比亞迪陸續推出K8、J7、J6等純電公交巴士,截至 2025 年,在日本銷售的電動巴士已接近500輛,市場份額高達70%。
![]()
而在本次東京車展上,比亞迪又帶來了純電輕型卡車T35,售價8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 37.36 萬元)。
據比亞迪日本公司副社長石井澄人介紹,這款車的綜合續航達250公里,滿載總質量3.5噸,持有普通駕照即可駕駛,還標配了主動駕駛輔助系統、座椅通風 / 加熱、12.8 英寸大屏,甚至能在災害時對外提供 100 伏應急電源。
“這是最新型的智能卡車,我們希望在電動卡車這個少有人涉足的領域,開拓新市場。” 石井澄人說,新車計劃于2026年初上市。
20年時間,比亞迪從“電池供應商”到“商用車龍頭”,用穩定的產品表現扭轉了日本消費者對 “Made in China” 的認知。
這種“先建信任,再拓市場” 的邏輯,也為后續乘用車的落地鋪平了道路。
2021年,比亞迪正式宣布進入日本乘用車市場時。此時,它已不再是“陌生的外來者”,而是擁有十年本土化經驗、被公共領域驗證過的“中國汽車品牌”
因地制宜的本土化戰略
如果說,商用車積累的“信任資產”,成了比亞迪打開日本乘用車市場的“鑰匙”。那么真正讓它站穩腳跟的,是“因地制宜”的產品戰略。
比亞迪并沒有把中國市場的車型“直接搬運”到日本,而是深入拆解日本的出行場景,推出適合日本市場的“特供新能源車”。
從2023年1月起,比亞迪先后推出ATTO 3(國內名元 PLUS)、海豚(參數丨圖片)(DOLPHIN)、海豹(SEAL)三款純電車型陸續上市。
盡管初期總銷量不高,但比亞迪的增長勢頭卻很猛:2024 年,日本純電動汽車銷量同比下滑 33%,比亞迪卻實現了54%的增長;而今年前9月,更是同比增長66%。
更重要的是,它還贏得了日本權威機構的認可。在2024—2025“日本年度風云車”評選中,比亞迪海豹榮獲“十大最佳車型”獎,這是中國汽車品牌首次斬獲這一日本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性的汽車獎項。
從比亞迪先行的這三款產品可以看出,它們都定位于A級小車。
這是因為,比亞迪在對日本城市出行場景的深度調研后發現:日本城市道路狹窄,特別是東京、京都等老城區部分街道寬度極窄,家庭停車空間有限,70% 以上的家庭停車位是 “微型車位”,長度不足 4.5 米;消費者對車型的需求更偏向“小而精”,既要有靈活性,又要兼顧能耗與實用性。
所以,比亞迪在日本市場的主打產品都是以小車為主,而這次東京車展上亮相的純電動K-CAR——BYD RACCO,更是比亞迪轉為日本市場設計的本土化產品。
![]()
RACCO 采用了地道的 K-CAR 造型,長寬高僅為 3395/1475/1800mm,卻能容納4人乘坐;雙側側滑門設計,不僅方便乘客上下車,還能適配狹窄的停車環境,裝載貨物也更便捷。
動力上,新車配備了比亞迪自研的刀片電池,容量20kWh,WLTC工況下續航可以達到180公里,并且支持100kW的DC直流快充,配有熱泵空調。
這款車26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1萬元)的定價跟日產的Sakura相差不大,但是多出了不少配置,比如熱泵空調、直流快充、后排的側滑門等等,這些都是比亞迪技術實力和垂直整合能力的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RACCO” 在日語中對應漢字 “海獺”,與比亞迪海洋車系的命名邏輯相呼應,既貼合本土文化,又保留了品牌辨識度。
據介紹,比亞迪已生產超過100 臺樣車,正在進行碰撞測試、綜合性能測試、充電測試等,為2026年夏季上市做準備。
除此之外,在渠道與營銷上,比亞迪同樣堅持本土化的策略。
比如在渠道建設上,比亞迪走出了一條“自建 + 合作” 的雙軌路。2023 年 1 月,橫濱首家門店開業,到2025 年 10 月,其銷售據點已達 66 家,覆蓋日本八大行政區域,擴張速度遠超其他進口品牌。
不同于部分外資品牌采用的“代理模式”,比亞迪的 “自建渠道” 保證了品牌形象的統一性,而 “本土化合作” 則幫助它快速打通下沉市場。比如與當地有經驗的經銷商合作,更精準地對接消費者需求,解決售后問題。
比亞迪出海日本:中國車企全球化的“啟示錄”
比亞迪在日本的20 年,不僅是一個品牌的破局史,更給中國車企全球化提供了一套可借鑒的 “新范式”。
第一,全球化不是復制粘貼,而是因地制宜。只有深入理解本地消費者的需求、文化與場景,用技術解決他們的 痛點,才能真正扎根海外市場。
第二,核心技術是全球化的通行證。從電池到電機,從純電到混動,比亞迪的每一步突破都離不開技術積累。只有掌握關鍵技術,才能在全球競爭中擁有話語權,擺脫“低價競爭”的陷阱。
第三,長期主義是跨越文化壁壘的橋梁。在日本這樣注重信任的市場,短期的營銷噱頭難以持久,唯有長期的技術投入、本土化運營,才能一點點打破偏見,建立品牌認知。
事實上,比亞迪的這套“日本經驗”,也在全球其他市場得到驗證。
在巴西市場,比亞迪在當地純電動車市場份額高達80%;在歐洲市場,比亞迪完成對特斯拉的銷量反超;在泰國市場,比亞迪也展現出強勁勢頭,2024年總體市場份額約4.3%,躋身前五。
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比亞迪累計出口突破70萬輛,同比暴增107%。
按照比亞迪的計劃,到2030年將有一半汽車銷往海外,也就是每年海外銷量要達到數百萬輛級別。
那么,比亞迪能夠完成這個“小目標”嗎?答案是肯定的。
你想啊,日本汽車市場多難啃啊,但是比亞迪照樣硬生生占了一席之地!
而這并不只是比亞迪自己的成就,更是為中國汽車 “走出去”,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