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京的秋意漫過什剎海的堤岸,拂過故宮的紅墻,最終在北海公園的瓊華島畔凝聚成一片絢爛的金色海洋時,一場牽動京津冀豫四地的菊花盛會,正以驚艷的姿態叩響秋日的門扉。
![]()
2025 年 10 月 24 日,“花開北京?2025 北京菊花文化節暨京津冀豫菊花聯展” 在北海公園盛大啟幕,從闡福寺的古剎檐下到萬佛樓遺址的青石板旁,從太液池的碧波岸邊到北門門區的林蔭道上,數千盆形態各異、色彩斑斕的菊花在此綻放,不僅讓這座有著千年歷史的皇家園林煥發出新的生機,更以 “菊” 為媒,串聯起四地的園林技藝與文化脈絡,成為這個秋天北京最火的文化打卡地。
![]()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場普通的花卉展覽,那可就錯了。此次菊花文化節以 “菊韻金秋?多彩京城” 為主題,從籌備之初就注定與眾不同 —— 它不再是單一城市的 “獨舞”,而是京津冀豫四地園藝力量的 “合唱”。翻開活動手冊,你會發現背后是無數園藝工作者的心血:北京菊花協會牽頭整合資源,頤和園、天壇公園、國家植物園、故宮博物院等 “國字號” 單位共同參與。
![]()
天津水上公園帶著最新培育的綠菊品種跨越海河而來;河北唐山的園藝團隊扛著精心修剪的懸崖菊、塔菊千里奔波;河南開封更是以 “千年菊都” 的身份,將 “汴梁綠翠”“汴梁紫禹” 等傳承百年的名品菊種帶到北京。這場展覽,早已超越了 “賞花” 的范疇,成為一場展現區域文化協作、傳承中華菊文化的盛會。
![]()
走進北海公園,最先被吸引的便是那無處不在的 “菊韻”。作為主會場,北海公園將菊花與自身的歷史底蘊完美融合,打造出 “一步一景、一景一韻” 的沉浸式體驗。從北門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由多頭菊、獨本菊組成的花境,明黃、淺紫、雪白、嫣紅的菊花交錯排布,如同為游客鋪就了一條通往秋日仙境的小徑。
![]()
沿著小徑往前走,便到了萬佛樓遺址,這里曾是清代皇家祭祀祈福的重要場所,如今,數十盆造型別致的藝菊被巧妙地布置在遺址的石柱之間 —— 有的被修剪成 “盤龍” 造型,金黃的花瓣層層疊疊,仿佛巨龍盤旋;有的被培育成 “花籃” 模樣,粉色與白色的菊花相互映襯,懸掛在古色古香的木架上,既有歷史的厚重感,又不失花卉的靈動。
![]()
而闡福寺區域,更是此次展覽的 “核心看點”。這座始建于清代的寺廟,紅墻灰瓦與菊花的絢爛形成鮮明對比,寺前的廣場上,一座由上千盆菊花組成的 “菊塔” 拔地而起,高約 5 米,底層以深紫色的 “墨菊” 為基,中層用黃色的 “金背大紅” 過渡,頂層則點綴著白色的 “白雪公主”,遠遠望去,如同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寺內的庭院里,“菊韻百年” 主題插花表演正在進行,花藝師們以菊花為主要素材,搭配松枝、楓葉、枯枝等元素,將 “秋之靜美”“歲寒三友” 等傳統意境融入作品中。一旁的古箏演奏者指尖輕撥,《菊花臺》的悠揚旋律緩緩流淌,花瓣隨風輕顫,琴聲繞梁不絕,讓人仿佛穿越回古代的皇家御苑,沉浸式感受菊花文化的魅力。
![]()
不過,最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是 “京津冀豫菊花聯展” 板塊。在這里,你能一次性看到四地最具代表性的菊花品種,感受不同地域的園藝風格。北京代表團的展區堪稱 “實力擔當”,國家植物園帶來的 “京菊 1 號” 是首次公開亮相的新品種,花瓣呈淡粉色,邊緣帶有波浪狀的褶皺,花心呈金黃色,遠遠望去如同少女羞澀的臉頰;頤和園則展示了傳統的 “獅子頭” 菊,花型碩大飽滿,花瓣層層疊疊,直徑可達 20 厘米,據說培育這樣一盆 “獅子頭”,需要園藝師耗時 8 個月,從扦插、施肥到修剪,每一個環節都不能有絲毫差錯。而故宮博物院帶來的菊花,更是自帶 “皇家氣質”,工作人員介紹,這些菊花的品種源自清代宮廷檔案記載,經過多年的搶救性培育才得以重現,如今在故宮的角樓旁綻放,仿佛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
![]()
天津水上公園的展區則充滿了 “創新活力”。他們帶來的 200 盆菊花中,有不少是近幾年培育的新品種,比如 “津綠 1 號” 綠菊,整個花瓣呈嫩綠色,在陽光下泛著光澤,打破了人們對菊花 “多為黃、白、紅” 的固有印象;還有 “海河霞光”,花瓣呈漸變色,從根部的橙紅到頂端的金黃,如同海河日出時的霞光,十分獨特。天津的園藝師告訴記者,為了培育這些新品種,他們團隊用了 3 年時間,反復進行雜交試驗,最終才篩選出適應性強、觀賞性高的品種,這次帶到北京參展,也是希望能與其他地區的同行交流經驗,共同推動菊花育種技術的進步。
![]()
河北唐山的展區則以 “造型藝菊” 見長。走進展區,你會看到形態各異的藝菊作品:有的被修剪成 “懸崖” 狀,枝條向下垂落,花瓣如同瀑布般傾瀉而下;有的被培育成 “塔” 形,一層一層向上疊加,最高的可達 3 米;還有的被做成 “花籃”“動物” 等造型,栩栩如生。唐山市園林綠化中心的負責人介紹,唐山培育造型藝菊已有數十年歷史,尤其是懸崖菊和塔菊,在國內享有盛名。為了參加此次聯展,他們提前半年就開始準備,每一盆藝菊都需要經過多次修剪、綁扎,僅一株懸崖菊的枝條就有上百根,修剪時需要園藝師趴在地上,一根一根地調整角度,確保整體造型的美觀。
![]()
而河南開封的展區,無疑是最具 “文化底蘊” 的。作為 “千年菊都”,開封與菊花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當時菊花就已成為皇家園林的觀賞花卉,到了明清時期,開封的菊藝更是達到鼎盛。此次開封帶來的 “汴梁綠翠”“汴梁紫禹” 等品種,都是當地的 “明星品種”。“汴梁綠翠” 通體呈翠綠色,花瓣細長,宛如翡翠雕琢而成,據說這種菊花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需要嚴格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稍有不慎就會枯萎;“汴梁紫禹” 則呈深紫色,花瓣厚實有光澤,花型端莊大氣,是開封菊藝的代表品種之一。開封會展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還特意在展區布置了宋代風格的桌椅、屏風,游客可以坐在菊花環繞的庭院里,品一杯菊花茶,聽一段關于汴梁菊文化的故事,仿佛置身于北宋都城的秋日園林中。
![]()
除了北海公園的主會場,此次菊花文化節還在北京市內設置了多個分會場,讓市民和游客能夠就近賞菊。國家植物園(北園)的菊花展區以 “科普” 為主題,不僅展示了不同品種的菊花,還通過展板、視頻等形式,向游客介紹菊花的生長周期、育種技術、文化歷史等知識,不少家長帶著孩子前來,一邊賞花一邊學習,成為秋日里的 “科普課堂”。順義國際鮮花港則打造了 “菊花花海” 景觀,大片的菊花田一望無際,游客可以走進花海中拍照打卡,感受 “人在花中走,如在畫中游” 的愜意。天壇公園、紫竹院公園、陶然亭公園等也結合自身特色布置了菊花展,天壇公園將菊花與祈年殿、回音壁等標志性建筑相結合,營造出 “古建與名花共舞” 的意境;紫竹院公園則在湖邊布置了菊花,湖面倒映著菊花的身影,水光花影相映成趣。
![]()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文化節期間還舉辦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配套活動,讓賞菊不再局限于 “看”,而是變成一場 “沉浸式” 的文化體驗。在北海公園的闡福寺廣場,每周都會舉辦菊花科普講座,邀請園藝專家為游客講解菊花的栽培技巧、品種鑒別等知識,不少園藝愛好者專程前來,拿著筆記本認真記錄。插花表演則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花藝師們現場創作,將菊花與其他花卉搭配,打造出精美的插花作品,游客可以近距離觀看創作過程,甚至可以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嘗試自己動手插花。
![]()
此外,“菊花擂臺賽” 也是此次文化節的一大亮點。來自京津冀豫四地的園藝團隊紛紛拿出自己的 “得意之作” 參賽,比賽分為 “獨本菊”“多頭菊”“造型藝菊” 等多個類別,由業內專家組成評委團,從花型、花色、株型等多個維度進行評分。在比賽現場,你能看到各種 “奇花異菊”:有的獨本菊花朵碩大,直徑超過 25 厘米;有的多頭菊一株能開出上百朵花,且每一朵都形態一致;有的造型藝菊則創意十足,被做成 “鳳凰”“孔雀” 等造型,讓人嘆為觀止。最終獲獎的菊花會被單獨展示在 “精品展區”,成為游客爭相拍照的 “明星展品”。
![]()
為什么這場菊花展能在短時間內成為北京的 “爆款” 打卡地?筆者認為,原因有三。首先,它抓住了人們對 “高質量文化生活” 的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的 “逛公園、看風景”,而是希望能在休閑娛樂中獲得文化熏陶和精神享受。此次菊花文化節不僅展示了菊花的美,更深入挖掘了菊花背后的文化內涵,從宋代的汴梁菊文化到清代的皇家菊藝,從菊花的育種技術到插花藝術,讓游客在賞花的同時,還能了解歷史、學習知識,滿足了人們對 “有深度、有內涵” 文化活動的需求。
![]()
其次,它體現了 “區域協作” 的魅力。京津冀豫四地地緣相近、文化相通,此次菊花聯展打破了地域界限,讓四地的園藝資源得以整合,不僅豐富了展覽的內容,也讓游客能夠一次性領略到不同地域的菊藝特色。這種 “區域聯動” 的模式,不僅推動了四地園藝技術的交流與合作,也為文化活動的舉辦提供了新的思路 —— 通過跨區域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讓文化活動更具規模、更有影響力。
![]()
最后,它完美融合了 “傳統與現代”。北海公園作為皇家園林,本身就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菊花作為傳統名花,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此次展覽將傳統的菊花文化與現代的園藝技術、展覽形式相結合,比如用現代的燈光技術打造 “夜間菊展”,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線上直播,讓更多人能夠領略到菊花的美。這種 “傳統與現代” 的碰撞,讓古老的菊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也吸引了更多年輕人的關注。
![]()
如今,這場菊花文化節已經持續了近一個月,每天都有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北海公園的門口常常排起長隊,社交媒體上關于 “北海菊展” 的話題更是熱度不減,不少網友分享自己的賞花照片和體驗,直呼 “這才是秋天該有的樣子”。據悉,此次文化節將持續至 11 月中旬,也就是說,還有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如果你還沒有去打卡,不妨趁著秋高氣爽,帶上家人和朋友,去北海公園赴一場 “菊花之約”。
![]()
當你站在闡福寺前,看著陽光下綻放的菊花,聽著悠揚的古箏曲,感受著四地菊藝的精華,你會發現,這場菊花展不僅僅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洗禮。它讓我們看到了中華傳統花文化的魅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區域協作帶來的活力。或許,這就是文化節的意義所在 —— 以一朵小小的菊花為紐帶,連接起歷史與現實、地域與地域、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讓美好的文化在交流與共享中得以傳承和發展。
![]()
這個秋天,別再只想著去香山看紅葉了,來北海公園吧,看看這跨越四地的千菊爭艷,感受這屬于北京的秋日浪漫與文化底蘊。相信我,這一定會成為你這個秋天最難忘的記憶。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