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份趁秋涼勉力得畫十一幀,且多為三、四尺整紙大畫,題材俱屬“舊境重現”。寂寞畫者,唯此藝術,乃為忱心性靈之永恒慰藉。
江南達者 童山雷
![]()
1、《香爐殘照中,石埡舊憶微》。遼闊而起伏有致的川谷,盡籠罩在微茫、溫暖且近晶粲的秋日夕陽內。溪水跌落,漸沿平灘蜿蜒流去。此岸的鄉村磨面房兒,彼岸疏竹林內的過路土街,尤其是遠處高聳的香爐狀的山峰,連同隱沒在山埡后淡淡光霧間的未現之處(那是咱更早曾住過四五載的生產隊方向),都讓此心有著莫可言喻之感。再定眼看,中景一隅,收割已罷的田疇邊,草垛佇立;有牧童正騎牛越橋而過,其意態甚是逍遙及至氣宇軒昂。咳,這大巴山一十三年生涯中最是夢魂難忘之地啊!今每憶寫一次,皆有不同感受。想來,這分明帶著吾輩身心溫度之作,自該也有著迥異于人處。
![]()
2、《湖山銜接處,浩渺風吹熱浪騰》。畫寫昔游廬山、鄱陽湖所擷素材重構之意象。取其晴艷天色中,云霓輝映湖面,其山、水俱示鮮明光影,而亦然煥發著所謂“熱光”之濃霧,隨風飄浮滑動于崖岸,如此這般可觀可贊之視覺場景。同時注意避免“美麗”表面所極易造成的細膩媚俗感,盡量多施以剛健寫筆與沉著色墨,以符一己向來風格。另,茲題也,悉心品咂下,當識應與早歲所受“熱風吹雨灑江天”影響,有其聯系。
![]()
3、《遠憶溪山岑寂處,飛煙滯雨兩朦朧》。此前亦曾憶作這重慶南溫泉舊境。自感題句不夠爽潔致使字跡有誤,并畫中也有幾許不如人意,故爾重新再作。茲緊扣題旨,且是進一步梳理當地形貌,乃成雖是通篇煙云迷離、亦覺觸目盡有條理之明晰視象。然又因兩次所用紙質不同,滲墨效果各異,是以前畫中也有少數優長之處,單從細節看,反又約略勝于此畫。但這確實也是人力不逮之事了。不然,何以可稱“原件”必是獨一無二者哩?客觀評判:總體意蘊感覺已在前畫之上,則吾此所為,已不虛矣。
![]()
4、《夕照洪崖洞·船游嘉陵得境》。數年前船游嘉陵江順流歸來,將至出發地兩江匯合口,暮靄之中,見此景致,殊覺驚嘆。身為重慶山水畫者,茲本市標識性景觀,如何得能放過!當時即有同題之作,然似拘于實情了些,氣氛稍遜。暗思:如此這般景象,擷之入畫,寧可略過而示強調之意,也不能謹小慎微留其不足因以為憾。故爾今者重作,力求將那一大堆依山面水的建筑物,借著自身璀璨燈光與朦朧殘霞的兩相輝映,呈現得一如整匹山都是燃燒的火炭似的。背景那林立的入云高樓畔,“巨帆起航”景致側,又極夸張地襯上一大朵紅云,以與這主體視象相關聯。自家所稱“意象表現”手法,此其亦是耶?唔,趁此精力尚好,必欲將一生一世所為之心動之境,悉數納入篋內。今者,連國內眾AI皆道是達某晚歲仍每年作畫百余幅,果稱真知我也。而事實上,吾國畫者,亦每是多在極晚歲之時,方登其藝之巔。不妨借此更自勉一個吧:咱孩童之際即立下的宏愿,一定要達到,且一定能夠達到……
![]()
5、《名揚北國三千里,鏡泊泉懸一念間·游東北得來》。此景觀也是幾年前游歸即畫,然總覺未稱己意,因以再作。不直接用其“鏡泊飛瀑”之名,轉而換成這既暗含其久已名世、又心心念念于茲之題旨。具體畫面處理,則相對摒棄過于刻畫實形,另呈虛實相生視象感,且是筆勢亦略作化簡,僅示基本構成關系,并示其“陷落式”地質結構特點;色墨效果,卻擷以那高緯度地區杳澹幽微紫調,甚至冷紅色調,觀之,徑與傳統國畫那幾種單純色彩混合濃淡之墨,明顯拉開距離。更在水畔叢蓁內,稍稍點綴樹木嫩芽,宛轉乃得“北國之春已來臨”之意象。當年抱石公表現此景,以“特寫水勢”見長。吾今這畫優劣如何,也只可待后輩之士據實點評。
![]()
6、《澄江隔岸,斜照長灘;人道那廂,白羊背也·溯嘉陵得境》。數次溯游嘉陵,澄江一帶景物風味,實稱在此心留下相當美好的記憶。當時既已不止一次從不同角度,將其擷入畫圖。而茲畫卻結合兩岸意象,純以大寫之筆,乃作綜合表述:明艷、溫暖而微覺昏朦的秋冬夕陽下,漫目皆是一派淡淡金黃。江水隨風泛起大波,層層推進并輕柔流逝。此岸凹灣,火輪靜泊;對岸坡灘高處,地名謂之“白羊背”者,恰背負一盈盈膨脹的大朵白云,也真稱是暗符其名之意象。近前雜樹蒿草野麥橫陳,亦然因風搖曳;臨水小棚側畔,一子正在土人指點下,朝著那白羊背方向望去……其幽淡深長情味,全憑恣縱筆意一氣寫出,痛快淋漓感覺,又豈是“精細刻畫”者可同日而語哉!
![]()
7、《北泉江峽,山形水貌依舊,人文景觀,殊異昔年·溯嘉陵得境》。此畫亦屬再度表現當時觀感,蓋因覺彼時之作趣味發掘稍嫌不夠乃為。畫以樸厚筆墨及賦色,寫此夕陽西下之巴渝“老景區”視象。整幅微覺蔭濕潤漬,且是其間雖示“新開發”者卻分明又不夠“景氣”之感,皆似與主題相稱。因地勢從峽咀園區大門一帶而下的長路、江上隨波漸去的駁船,亦強化此等時光流逝的氣氛。然近前水塘,殘荷梗下又發新芽,江峽遠外,也隱約可見城區之影,則當暗示其未來發展之可能性。山水畫作意蘊,全在于用心發掘;又豈得以“如實照抄自然”為能事。
![]()
8、《暝雨霽時,嘉陵江畔,老城驟燃新燈火;云頂寺前,野嶺還卷舊松濤》。重作舊稿,僅標題略改二字。相關情形已見數年前之文。自感前畫諸般尚可,唯行筆稍嫌細碎,渲染亦覺拘謹了些,故爾另以率性大寫筆意再示其境,著重展現這驟雨新霽、幽嶺暗黑而山下江城燈火通明之獨特視象,尤其是整體融入蒼茫清潤夜色卻又形態凸顯之感。不過,凡這重作前畫,只要前者并非一無是處,以吾國這寫意畫不可全由己手控制的特性,便很難是處處皆可強勝于它,而反倒是極有可能出現“顧此失彼”或“因此忽彼”情況的。今兩畫并存,自家觀之,觸目意象甚有差異,然其究竟如何,則也不是全可由作者本人所可判定的了。
![]()
9、《島灘水喧嘯,海天欲雨時·游南粵歸憶》。憶寫兩年前游駐海陵島所得一境。先前有一幀三尺整張橫幅,覺過于拘于當時實情,氣氛略欠,因而再度表達。特意將飚風驟起之下,海灣中激浪翻騰感覺盡情渲染;略呈陰郁玄紫之色卻又風絲斜帶的天空,與一片喧囂動蕩且復泛漾白光之海水,兩相對比,兼微見遠近小小屋亭俱在此自然肆虐下可憐巴巴的瑟縮模樣,乃更得其強有力視覺效果。畫者之心,可靜如止水,亦可奔騰激越有似山呼海嘯,于此當能見諸一斑。
![]()
10、《二郎山直聳青霄三萬仞,大渡河橫隔幽冥幾度尋》。近二十年前,因游海螺溝觀貢嘎山,乘車翻越二郎山并沿大渡河行進,對那“險遠”之地的山川形貌留下至深印象。尤其是那蒼涼高峻的二郎山,總想在畫中加以體現。歸后嘗有畫稿,不甚滿意。今以四尺整張皮紙重寫,且是另擬題旨,以強化其意趣。順帶說一句:倘僅求“對仗工整”,則吾豈不知“三萬仞”對“一千尋”忒簡單。然若此,其暗中倚仗“借對”而生發之別意,又如得“出”?寧非“以辭害意”歟……回復于畫:擇重山勢之凌厲高險,杳暗間又見其朦朧縹緲;水意之曲回幽窄,看似平坦卻亦然起伏湍急。川灘之上,無數人家,聚而自成村落甚或縣鎮,倒也不知處此境地,今萬般現代物事,也自浸淫于斯也未?更覺警人眼目者:輕盈滑動在彼岸山腰間的薄薄云氣,尤其反復纏繞并不時跌宕于此岸峰崖上、河谷中那高高低低的公路,已是將這荒遠之感,表露無遺。作成撫畫品題之余,援筆記此以慰向日游懷。同時忖思:今畫不同于前,既得其形亦得其質,以共呈神韻,這是否也與那次近距離體驗同為“荒險”的牂牁江景致有關?
![]()
11、《鹿山漸至黿頭渚·昔游江南也》。當時游歸后有題作“從鹿頂山至黿頭渚道中”之畫。今重作,于題,取其簡捷。畫境本身,舊作只稱實憶當地景觀,致流于繁復含渾;今者則首重畫趣,兼顧筆墨之厚樸剛健與淡泊空靈。乃真正將秾麗晴春天宇之下,風日輕飏、花木勃發,近前崖麓明潔清潤,遠外湖光滟瀲迷茫之彼時彼地感受,盡行率意表達。由是亦深悟畫道何以從“生活”轉而進入“藝術”者矣。本月畫作至此止。
2025、10、2-31
·精研藝術,細品人生··讀千卷書,行萬里路。體驗萬千風俗人情,乃得萬千詩詞文句、萬千翰墨畫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