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會談結束,中方想要的,特朗普最終還是乖乖交了出來。與此同時,特朗普這次的行程安排,可真沒有給東道主李在明留什么面子。那么,中美元首峰會究竟談論了哪些內容?特朗普又為何不顧顏面,如此急迫地打道回府?
10月30日,在飛越太平洋的空軍一號上,特朗普透露了此次中美元首會晤的關鍵內容,他表示,將下調對中國芬太尼相關產品的關稅,從20%降至10%,這是他第二個任期內,首次在芬太尼議題上對中國作出讓步。緊接著他還透露,美國對中國商品的總體關稅將從57%下調至47%,并稱“稀土問題已經解決”。而這些內容,正是中方長期以來所關切的核心議題。換句話說,此次釜山會談,特朗普確實給了中國所想要的東西。
![]()
回看這次會晤,中方在開場就明確指出,中美關系應在風浪中保持穩定,有分歧很正常,但不能被放大。雙方要算大賬,看長遠利益,不應陷入報復循環。此外,中方還強調,中國希望將經貿合作重新定位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而非沖突焦點。這一表述,不僅體現了中方對中美關系的整體把控,也傳遞出中國對恢復雙邊合作的信心。對中國來說,貿易、關稅、科技和供應鏈的松動,比一紙外交聲明更有實際意義。
特朗普顯然讀懂了這一點,他需要一個可以向美國國內公眾交代的“成果”,而中方也需要一個實質性的緩和信號。芬太尼、稀土、關稅這三個關鍵詞,成為了兩國在釜山會談上所達成的共識。特朗普宣布下調關稅,表面上是“交換條件”,實則是中美貿易關系重新啟動的標志。特朗普得到了政治收益,中國則獲得了經濟穩定的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在釜山的另一個動作,則讓韓國方面極為尷尬。按照原定安排,他本應參加APEC峰會,在慶州發表講話,并與多國領導人會晤。然而,他不僅沒有出席開幕活動,甚至連慶州主會場都沒去,而是在釜山與中方談完后,直接打道回府。整個行程像是“專程為中國而來”,而韓國精心準備的儀式、宴會和聯合聲明,全都被他拋在腦后。
![]()
此時此刻,李在明的失落肉眼可見,他此前已經在禮節上幾乎用盡心思。比如送特朗普金王冠模型、頒木槿花大勛章等等,希望以“最高禮遇”來拉近美韓關系。雖然特朗普當場夸贊勛章“美得無與倫比”,但轉頭就讓韓國承擔3500億美元的投資承諾。按照協議,這筆投資的分配權完全由美國掌控,風險卻由韓國獨自承擔。這筆交易,表面是合作,實質上是逼首爾“買單”。李在明的精心籌備、刻意討好,不僅沒換來實質好處,反而讓韓國在這次會談中,成為“花錢買冷遇”的冤大頭。
當然,特朗普拒絕在韓國停留更多時間,也并非偶然。從他上任以來的外交行為看,多邊機制從來都不是他青睞的舞臺。他更信奉“交易外交”,也就是只談能帶來回報的雙邊合作,而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在他眼中空洞的集體宣言上。釜山會晤正是他這一外交理念的延續:短、快、直奔主題,只要能在最短時間內,達成他想要的結果,那么其余一切都可以拋棄。
事實上,特朗普這次“閃電會晤”還有著更深層的戰略考慮。美國國內正陷入嚴重的預算僵局。聯邦政府停擺進入第五周,數十萬公務員被迫無薪休假,工會和州政府的訴訟接連不斷。特朗普急需在外交上取得突破,用以轉移國內注意力,并重塑“強勢總統”的形象。
與此同時,他還面臨另一場潛在沖突,即委內瑞拉危機。美國正加緊在加勒比海部署軍力,借“禁毒”之名進行軍事準備。特朗普回國后若決定動武,將面臨國際輿論的研究考驗。或許也正是上述內外壓力和困境的綜合作用,使特朗普不得不提前返回美國,坐鎮白宮,解決所面臨的棘手問題。
![]()
對中方而言,特朗普的這次表態,無論是關稅調整還是避談臺灣,都算是積極信號。中國并未在會談中刻意追求“勝利姿態”,而是把焦點放在“共識落實”和“合作前景”上。中方提出“中美要做伙伴、做朋友”,強調中國不會去挑戰誰、取代誰,只會專注于發展自身。這種態度既穩重又現實,既顯示出中國的戰略自信,也表明中方希望通過穩定的大國關系,為自身發展爭取更加寬松的外部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