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研究生學費將漲至8萬元時,王子涵正在刷著社交媒體。
她立刻把這條消息轉發給了同學們,群里瞬間炸開了鍋。她的第一反應是“如果是8萬元,我可能就不會考慮這個學校了”。
10月17日,某C9高校發布的2026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顯示,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費調整為每名學生全程8萬元,學制2.5年。對比前一年的4.8萬元,漲幅近七成。
這意味著,兩年半讀下來,不算生活成本,僅學費支出就多出3.2萬元,讀研期間的總費用,將輕松突破10萬元。
![]()
《三十而已》
這只是近幾年研究生學費漲價潮的一個縮影。金融管理類、心理學、新聞傳播學等專業的研究生學費更是動輒數十萬余元,最高的甚至達到82.8萬元。
不斷攀升的學費正成為一道越來越高的“勸退”門檻,“考研熱”已經持續兩年降溫。2026年考研報名于10月27日剛剛截止,多家考研機構預測,今年報名人數或將繼續保持下降趨勢。
而且專碩的學制也有延長的趨勢,從2年制變為3年制。很多高校也不再為專碩提供宿舍。許多學生的讀研成本又得增加一大筆,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3年專碩讀下來,有些專業的學生花費將達到五六十萬。
![]()
《風中的火焰》
每一個數字背后,每一個政策變動背后,都是同王子涵一樣的具體的人。
當考研從“追求學歷”變成“重大投資”,每個考生都不得不更理性地權衡:在當下,讀研還劃算嗎?它的價值在哪里?
01
“已經有好工作了,為什么要考研?”
一年前,王子涵選擇跨考,從一所“雙非”學校跨考至這所聞名全國的C9院校。
跨考的初衷很明確,她不喜歡自己的本科專業,畢業后的工作門檻不低,崗位也并非她的意愿所在。相比之下,她更認可社會工作專業“助人自助”的價值觀。
選擇這所大學,是一場精密權衡后的結果。
本地、名校、認可度高、考研難度相對較低。同時,還能再給自己兩年半的時間思考,甚至暫時躲避就業難題。
![]()
《謝謝你溫暖我》
而程翔工作了幾年后,決定考研。他報考的是上海一所頭部院校的金融碩士,總學費高達20多萬元。
程翔在備考過程中的支出就已經達到11萬元,其中主要花費是報輔導班。他明確讀研的目的是提升學歷,換行業,獲得更好的工作崗位,他的目標也簡單直接——金融、上海和頭部院校。
決定考研后,首先跳出來反對的是家人。“已經有了這么好的工作,干嗎還考研?”“考出來萬一沒有這么好的工作呢?”
小鎮出身的他在高考時對專業都不了解。法律、金融、醫學都被蒙著一層面紗,遙遠又陌生。報志愿時,在有限的認知內,工學便是最好的專業。
![]()
《小巷人家》
他走出小鎮,來到大城市,新世界逐漸在程翔面前展開。
他的手機不再被嚴格把控,在那塊屏幕上,程翔通過社交媒體與更大的世界建立連接——自己的專業有什么新動態、大學生們都在忙什么、哪個行業就業前景好……
程翔慢慢知道了自己喜歡干什么。本科畢業后,他進入互聯網大廠IT方向的市場部,拿到了應屆生中較高的薪水。
但隔三岔五的應酬,讓他的身體吃不消,酒精肝、脂肪肝找上了門。持續的工作壓力,異化的職場環境,提不起興趣的IT行業,讓他下決心離職。
02
高昂的成本
讀研除了高昂的學費,還有房租和生活費。早在2014年,北京師范大學就不為部分專碩生提供宿舍。2024年,全國至少9所大學不向全日制專碩提供宿舍,如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高校。
原因很簡單,學校裝不下了。
隨著高校擴招,2000年至2025年,全國在校生人數呈指數級增長,據教育部數據,全國研究生招生從一年約12.9萬人增至135.7萬人。
一位北京大學心理學碩士告訴本刊,為了節省上課的通勤成本,她在距離北大步行十幾分鐘的位置與三個人合租了房子,每月5000多元。
另外,每月還有2000多元的生活支出。她算了一下,3年讀研的總開銷約60萬元。她自己負擔一半,另一半由家人資助。
![]()
《小滿生活》
她媽媽經常跟她說,“沒關系,我們會支持你挺過去的”,但高價讀碩還是讓她內心不停撕扯。有段時間要交房租了,她猶豫了很久才跟父母開口。
為了省2000多元的房租,她搬到了距離學校稍遠的位置,地鐵半小時,房間也更小了,只有8.5平方米。
各大高校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如復旦大學與外部公寓有合作,專碩生需要提出申請,通過搖號決定。如果沒有入住公寓,學生選擇在校外租房,學校每個月會提供800元的補貼。
王子涵讀研的經濟壓力要小一些。入學之后,學校提供住宿,學費分兩年繳清。同時,學校每個月會給學生發放1000多元的補貼,基本可以覆蓋大部分生活費。兩年半下來,總補貼數額可以達到學費的一半。
獎學金金額也不小,不過,它不在王子涵的目標范圍內,那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卷入”競爭。
![]()
《我,準時下班》
03
不確定的未來
對于王子涵來說,更憂慮的是畢業后的就業前景。
社會工作專業在這所學校并非“熱門”或“王牌”專業,甚至比較邊緣。考研上岸后,社交媒體上大量的“勸退帖”“避雷帖”也在不斷地沖擊著王子涵。
當王子涵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上岸”經驗時,評論區中有不少人會發出鄙夷的聲音,“他們會覺得我們的工作都是街道老阿姨的活兒”。
有時,她也會感覺有點羞恥。當她在介紹自己專業時,會先說自己學習的是社會學,如需補充,才會坦言是社會工作。
![]()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這份羞恥滋生了困惑與矛盾。
在教室中,她看到一名專業課老師充滿對專業的熱愛與自豪,聽到班級僅少數同學愿意讀博時,大為驚訝。
“老師一直身處象牙塔,他從不認為讀這個專業有哪怕一絲的丟臉。”
在現實世界中,她看到行業過低的準入門檻。在她讀研后,母親輕松考取了“助理社會工作師”資格證。這張只有選擇題的試卷,拉低了證書的含金量,與她投入巨大努力考上的碩士專業教育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更現實的是薪資問題。街道社工崗位或私人社工機構,月薪普遍在3000元至5000元,即便發展較好的醫務社工,在上海也不過“一個月1萬元左右”。
當巨大的經濟和時間成本擺在面前時,性價比變得無法回避。
![]()
《小巷人家》
王子涵坦言,若純粹以就業和收入衡量,專業的性價比的確要打一個問號。她清晰地知道,自己將來取得的是C9名校的學歷,哪怕回到家鄉、回到縣城,在考公、考教師編時會相對占優勢。
但這更多是名校光環的加持,而非專業本身帶來的溢價。若進入企業,社工專業幾乎不對口任何特定崗位,需要自學其他技能提升競爭力。
若用經濟回報衡量專業價值,王子涵認為這是不太道德的,“這會辜負那些真正熱愛并想幫助他人、影響社會的人”。
當她看到本科同學已經步入職場,經濟獨立,甚至買車買房,而自己仍要依靠家里,她會產生愧疚感,會后悔自己為什么考研。
![]()
《愛情公寓2》
“人不能美化沒有走過的路。”她理智地告訴自己。但對另一條人生路徑的想象,依然不時冒上心尖。
程翔未來計劃在上海工作。他覺得在收入預期可觀的情況下,可以抵消讀研的開銷。
他明白,這筆學費中另一筆被明碼標價的資源,就是同圈層的人脈,“還是劃算的”。
04
考研會繼續遇冷嗎?
談到未來,王子涵有些搖擺和迷茫。
讀博?除了可以延緩就業外,無論是讀書還是學術研究,都是自己不擅長的內容。考公?父母的意愿和興趣比自己更強。
不過,未來的事情無法預測。“我還有880個小時的實習沒有開始,可能逐漸就能摸索到方向了呢。”
從2018年至2023年間,全國考研人數暴漲,每一年都是新的“史上最卷考研季”。
![]()
《高考灰姑娘》
就在人們準備迎接數字再創新高時,這條沖天的上升線,在2024年猝不及防地拐了個彎——考研報名人數直降36萬人,2025年,考研繼續遇冷。
學歷正在貶值,讀了研也未必能找到好工作,最終,“千軍萬馬”中的多數,仍將被推入就業市場。
據教育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畢業研究生人數為108.36萬人。“本研倒掛”不再是什么新聞了。研究生的光環早已散去。
3年前,一名HR主管告訴本刊,如果在本科生和碩士生之間選擇,他一定會優先看碩士。
而當下的HR在招聘時,更高的學歷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因素。這樣的投資風險收益讓一些人幡然醒悟,不過又有一大批人轉向考公。
智聯招聘發布的《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4年碩博學歷畢業生offer獲得率為44.4%,低于本科生的45.4%。
高學歷低就業率的“學歷倒掛”現象,在非“雙一流”高校中更為嚴重,碩博畢業生offer獲得率,比同類院校的本科畢業生低10.7%。
![]()
《小巷人家》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長聘教授李鋒亮長期跟蹤研究生教育的個人收益率。他也發現,2022年,國內研究生教育的個人收益率首次出現下降,這意味著研究生學歷的增收不如以往,“這是連續兩年全國碩士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下降的主因”。
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學術委員陳志文告訴本刊,2025年考研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未來考研人數可能還會出現反彈再增長,但像前幾年那樣的高速增長,大概率不再可能出現了,這標志著一個瘋狂“考研熱”的階段結束了,新一代人更理智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次重要的轉折,是一種進步。
隨著碩士學費的普遍上漲,這筆賬在考生心中變得愈發具體,也開始用更審慎的目光打量起這張價值不菲的學歷證書。
“就像100元買一件衣服,可能你不太會猶豫;但如果這件衣服漲到1萬元時,你一定會認真思考它到底值不值。”陳志文說。
![]()
《余生有涯》
對于正在猶豫的考生,陳志文建議要理性評估兩個關鍵問題,首先是研究生和本科不同,不是混4年大概率可以拿到畢業證的,一定要問自己是否適合讀研,能不能讀下來;其次是讀研能否解決就業問題。
“如今,在研究生培養規模不斷增長的背景下,研究生的稀缺性大幅降低,和體面工作之間不是等于號,正如我一直說的,讀研有風險,考研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