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間,遼東半島有一位叫做俆景嵩的秀才,準備去省城參加鄉試,以考取舉人功名。考場在哪呢?不在今天的沈陽,而是遠在山東半島的濟南。
無奈之下, 俆景嵩只得搭乘漕船,漂洋過海,在登州上岸,然后步行到濟南考試。還好,俆景嵩頗有才學,不僅考上了舉人,后來還中了進士,成為遼東地區的文化名人。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場景?因為明朝的中前期,遼東半島一直歸屬于山東布政使司管轄,直到被滿人占領。
![]()
(明朝時期的山東省)
明朝在把蒙古人驅逐到關外以后,在遼東地區設立了遼東都指揮司,但朝廷并沒有在遼東設立管理民政的布政使司,和管理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而是把這兩塊移交給山東管理。因此,就地域歸屬來說,遼東半島屬于山東省。《明史.地理志》也是把遼東歸入了山東。
遼東都指揮使的駐地為今遼陽市,下轄沈陽中衛,金州衛,復州衛,寧遠衛,廣寧衛,義州衛等二十五個衛,管轄的區域包括今沈陽、撫順、鐵嶺、本溪、丹東、營口、大連、盤錦、錦州等地,面積包括了大半個今天的遼寧省。
我們再來細說一下山東是怎么管理遼東的。
軍事上,遼東都指揮司和山東都指揮司是并列的,兩者沒有隸屬關系。
在民政上,遼東雖然歸山東管理,又與山東的其他州府有所區別。
遼東半島的居民基本是軍戶,民戶極少。在洪武年間,遼東還有遼陽府、海州、府州等少數幾個州府,后來全部被撤了,遼東直接實行衛所制,即軍隊加上軍墾農場的管理的體制。原有的極少數的民戶也納入了衛所管理,所以,山東并沒有派遣地方官員到遼東實行直接管理。
那么,山東對遼東的管理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首先是錢糧賦稅。遼東都司的錢糧賦稅全部造冊由山東管理,實際卻只能管個數據。因為遼東本地收上來的錢糧還不夠自己開銷,全部被收進衛所的倉庫,山東每年還要補貼遼東大量的錢糧。南方的糧食也通過漕運運到山東,再從登州運到遼東。
其次是科舉。這一點上最能體現山東對遼東的管理。明朝科舉考試,首先要進行縣試和府試,遼東卻沒有州縣,只有先進行一場“院試選拔考試”,由軍隊的經歷等文官和衛學的教師主考,通過的考生再集中到都司所在地遼陽進行院試。這時候,山東的提督學政就要親自漂洋過海主持考試,選拔秀才。至于鄉試,遼東的學子必須和山東其他州府一樣,統一到濟南進行考試。
我們再來說說司法。軍事案件,如逃兵,違抗軍令等,軍隊內部審結,跟地方沒關系。一般的民事案件,如土地糾紛,斗毆等由都司內部的斷事司審理,涉及到徒刑等重大案件,要報山東提刑按察使司復核,死刑則要由山東上報刑部復核了。
為什么要讓山東隔著大海來管理遼東?
遼東歸屬山東,這是明朝疆域特點和地方管理體系造成一種特例。
遼東為邊疆地區,基本上是軍戶,沒有必要設置省一級的地方政府,只能并入其他省。遼東與直隸(京師)接壤,卻因地方貧瘠不能并入京師,只能讓隔海相望的山東來管理了,還可以由山東來補貼糧草。
遼東和山東關系比較密切,在歷史上就有很深的淵源。
![]()
那么,現在可以不以修一座大橋,直接連通山東和遼東呢?
旅順和蓬萊的直接距離只有100多公里,如果沿著渤海灣走高速的話,距離有1300多公里,修座大橋,可以大大縮短兩地的距離。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