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分已過,黃淮海平原的玉米田本應迎來金黃遍野、機聲隆隆的豐收景象。然而,2025年持續的陰雨天氣讓多地土壤水分飽和,田間泥濘不堪,常規輪式農機寸步難行,秋收進度面臨嚴峻挑戰。
面對“天公不作美”,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秋糧搶收保衛戰在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全面打響。從履帶式收割機晝夜奮戰,到無人機“空中運糧”,科技與人力的雙重力量,正全力護航秋糧歸倉。
“履帶+改裝”破局泥濘田:農機的硬核升級
在河南淅川,由于土壤濕滑,傳統收割機極易陷車。當地緊急調集3臺高性能履帶式聯合收割機,憑借強大的抓地力和通過性,在泥濘中開辟出一條“收割通道”,晝夜不停搶收玉米。
河北邯鄲魏縣則采取“改造+調度”雙管齊下:
- 農業部門協調履帶式收割機跨區作業;
- 同時對普通輪式收割機進行技術改裝,加裝驅動裝置,提升其在濕軟田地的作業能力。
目前,魏縣秋糧收獲進度已超六成,跑贏了天氣“進度條”。
無人機“空中運糧”:科技賦能新農事
在山東菏澤定陶區,植保無人機化身“空中奇兵”,承擔起一項新任務——搬運玉米。收割機將玉米棒卸入田間編織袋后,無人機掛載吊繩,將成袋玉米從泥濘的田地直接運送到路邊卡車上,避免人工搬運的艱難與效率低下。
這一創新應用,不僅大幅提升了運輸效率,也標志著農業無人機從“噴藥”走向“多場景服務”的升級。
全國秋收進度:近四成已收獲,搶烘成關鍵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截至目前,全國秋糧收獲進度已近四成。由于搶收的糧食含水量高,搶烘、搶曬成為下一階段重點:
- 各地啟用糧食烘干中心24小時運轉;
- 農機合作社開放場地供農戶晾曬;
- 氣象部門提供精準天氣預報,指導農戶錯峰作業。
“應收盡收、顆粒歸倉”,這不僅是農業生產的底線,更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
產業圖景:超22.6萬家糧食企業,魯冀蘇占近四成
支撐這場秋收大戰的,是中國龐大的糧食產業體系。天眼查專業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現存續的糧食相關企業已超22.6萬家,涵蓋種植、收儲、加工、貿易、農機服務等多個環節。
從區域分布看:
- 山東省、河北省、江蘇省企業數量位居前列,三省總和超8.9萬家,占全國總數的39.7%
- 山東作為農業大省,糧食產量常年居全國前列;
- 河北是華北糧倉,小麥、玉米主產區;
- 江蘇則在糧食深加工與倉儲物流方面優勢突出。
結語:每一粒歸倉的糧食,都是對土地的敬意
當履帶碾過泥濘,當無人機掠過田野,當烘干塔徹夜運轉,我們看到的不僅是科技的力量,更是中國人對“飯碗”的執著守護。
秋收,從來不只是農事,更是一場關乎國計民生的“大考”。在22.6萬家企業、無數農業工作者和科技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縱使風雨來襲,我們依然有底氣說:中國的糧食,一粒也不會輕易丟失。
因為,那金黃的玉米、飽滿的稻谷,不僅關乎溫飽,更承載著億萬農民的汗水與希望,以及一個民族對土地最深沉的敬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