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財富》雜志第一次發布世界五百強名單。
那一年,美國有151家,日本有149家,而中國——只有3家。
是的,3家。連個位數都沒占滿。
那個時候,中國還在摸索前行,外資在我們身上尋找機會,而我們在追趕世界的腳步。
三十年過去,世界變了,中國也徹底變了。
如今再看《財富》世界五百強榜單,誰能想到,中國企業的數量已經逼近甚至一度超過美國。
從“三家”到“百家”,這背后藏著一整個時代的翻天巨變。
這不是奇跡,這是實力積累后的爆發。
![]()
01
2024年8月5日,《財富》世界500強榜單更新。
那份榜單,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世界經濟格局的真實模樣。
榜單顯示,全球500強企業的總營收高達41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三分之一。
而排在第一的,依舊是美國,共有139家企業入榜。
從沃爾瑪到亞馬遜,從蘋果到谷歌,美國依舊是科技與資本的代名詞。
尤其是沃爾瑪,以6481億美元的營收再次拿下全球第一。
這是它連續第11年坐穩榜首的位置,穩得讓人絕望。
亞馬遜重返第二名,蘋果依舊高居前十。
美國企業在零售、科技、醫療、能源領域全面開花,老牌強國的底子仍然厚實。
但別忽視一個事實——
美國的強大,更多靠體系優勢和全球收割。
美元的霸權、資本的擴張,讓它能把風險甩給別人。
這份榜單,不僅是實力的對比,也是一種權力的展示。
![]()
02
如果說1995年的日本,是亞洲的驕傲,那今天的日本,多少有點令人唏噓。
當年,149家企業入榜,僅次于美國。
那時的日本,汽車、家電、半導體全線領先。
索尼、豐田、本田、東芝……
幾乎每一個家庭都有日本制造的產品。
但如今,榜單上日本企業只剩下40家。
三十年間,從149到40,這個數字像一條下坡線,直直滑落。
為什么會這樣?
第一,老齡化。年輕人越來越少,消費市場萎縮,企業活力下降。
第二,創新乏力。
在別人研究人工智能、自動駕駛、芯片設計的時候,日本還在守著汽車和家電。
豐田曾是全球汽車業的旗幟,如今卻被特斯拉和比亞迪超越。
索尼的地位,也被三星、華為擠壓。
他們不是沒努力,而是速度趕不上時代。
日本經濟一度被稱為“失去的三十年”,如今再看,可能還要再加上十年。
昔日的“日不落帝國”,如今成了“光環漸暗的老將”。
![]()
03
回到榜單的第三個焦點——中國。
2024年,中國(含港澳臺)共有133家企業上榜。
雖然比去年少了9家,但依然穩居全球第二。
這已經是中國連續多年與美國并駕齊驅。
從3家到133家,中國企業用了不到30年。
而美國從建國到形成全球經濟霸主,花了兩百多年。
這速度,放在任何國家都是傳奇。
國家電網以5459億美元營收躋身全球前三,緊隨其后的還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
這些“中”字頭企業,不僅追求利潤,更承擔民生與能源的重任。
它們是中國的“底盤力量”。
沒錯,正因為有了它們,中國經濟才有穩定的支撐點。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一批民營企業。
華為、騰訊、阿里、京東、小米、比亞迪、寧德時代……
這批公司代表著中國經濟的另一種方向——創新、科技、數字化。
奇瑞汽車今年首次上榜,位列第385位。
這不是單純的企業突破,而是一個信號——
中國品牌,正在從“制造”走向“創造”。
![]()
04
從1995年的“三家”,到2024年的“133家”,這不僅是企業數量的增長,更是國家底氣的體現。
當年,我們仰望別人;今天,我們成了別人研究的對象。
從沿海工廠的轟鳴聲,到高鐵、芯片、新能源的崛起;從“世界工廠”,到“世界創新中心”;每一步,都有無數中國人的努力與智慧。
以前我們追著美國跑,現在他們開始回頭看。
目前世界經濟競爭激烈,中國企業仍面臨諸多挑戰。
例如內需疲軟、外部制裁、產業升級瓶頸等。
但無論如何,中國企業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
不是靠運氣,而是靠韌性。
不是靠模仿,而是靠創新。
這就是中國速度的真正意義。
不僅是超越,更是自我成長。
![]()
三十年前,榜單上的中國只有3家;三十年后,中國企業撐起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份額。
時代變了,格局也變了。
日本的輝煌成了往事,美國依舊強大,而中國,正以穩健的步伐走向更高的山峰。
真正的崛起,不是登頂一時,而是持續發光。
中國企業的未來,不在模仿誰,而在創造屬于自己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