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清華大學的一場講座上,英國學者馬丁·雅克站在講臺中央,語速不快,語氣鄭重。他盯著臺下的學生和教授,緩緩地說出一句話:“我研究中國幾十年,至今仍想不通,中國為什么能維持數千年的文明統一?”
早在2009年,他就曾提到,中國不是一個普通意義上的國家,而是一個披著國家外衣的文明體。而十五年過去,這個問題依舊困擾著他——為何在世界上那么多古老文明都早早隕落之時,中國卻能一統至今? 在這片廣袤土地上,是什么力量讓十幾億人始終共享一套文化和認同?
![]()
1978年,改革開放剛剛啟動,英國學界普遍認為中國會像蘇聯一樣,遲早走向分裂。但幾十年過去了,事實卻完全相反:中國不僅沒分裂,反而越來越穩,越來越強。這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
3700年前,河南二里頭出土的一塊青銅器上,赫然刻著兩個字:“中國”。那時候,羅馬還沒建城,希臘神廟也只是雛形。而我們已經有了“我們是誰”的認知。這不是后人附會,而是實實在在的文明記憶。
![]()
到了戰國時期,齊楚交戰頻繁,彼此視為死敵。但在楚地,卻出土了一塊“齊法化錢”的鑄幣模具。這說明即使在最混亂的時代,各地人心中也已經有了“統一”的潛意識。不是靠誰打贏,而是大家早就知道,一統才是出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橫掃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帝國。他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和車軌,修筑馳道,推行郡縣制。這些制度并沒有隨著秦朝的滅亡而消失,反而被漢、唐、宋、明、清不斷繼承和優化。
![]()
漢字的作用不可小覷。從秦時的“書同文”開始,這套表意文字就像一個系統,跨越方言、跨越民族,保留了文化的連續性。清華大學的AI實驗顯示,漢字的信息密度比英文高出四成。一個“家”字,包含了屋頂、人、火、牲畜——幾千年過去,人們一眼就能看懂。
不管是廣東人、東北人,還是西藏、新疆的孩子,只要寫字,寫的都是同樣的漢字。這不是強制,而是認同。南越王趙佗當年接過統一的律令、度量衡和半兩錢時,說了一句:“自此,與中國通矣。”這不是臣服,而是接受一種規則、一種文明秩序。
![]()
唐朝盛世時,長安街頭能聽到突厥語、波斯語和粟特語,宮廷里有胡姬跳舞,市場上有胡人賣錦。這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朝代之一。但即使如此,核心文明的骨架沒有動,反而吸收了更多外來元素,變得更豐富。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雖然是滿人出身,但奏折用漢文,詩詞講儒學,主持編撰《四庫全書》。西藏活佛、蒙古喇嘛也都參與其中,四體文字并列,文化認同從未斷裂。
![]()
復旦大學曾抽樣十萬份基因樣本,發現現代漢族人身上大約四分之一的基因來自匈奴、鮮卑、契丹、羌人等古代北方民族。這不是被“漢化”,而是他們早已經成了“我們的一部分”。
這種融合不是靠打,而是靠認同。北魏孝文帝主動推行漢化,搬都城、改服飾、學禮儀;匈奴人說自己是劉邦后代,建的國家也叫“漢”;蒙古人進了中原,不廢漢制,反而照搬科舉;滿人入關,不僅沒毀孔廟,反而比漢人祭得更勤。
![]()
這種滾雪球式的發展,每一步都不是排斥,而是吸納。不是血統純正,而是文化認同。大家認這個“家”,哪怕祖上不一樣,也都愿意寫同樣的字、拜同樣的圣人、過同樣的節。
明朝的時候,鄭和七下西洋,帶的不是火炮,而是瓷器、絲綢、茶葉。換回來的是香料、寶石、異國物種,甚至還有各國使節來朝。不是殖民,而是交流。
到了清朝,西南苗疆爆發動亂。朝廷派兵平定,卻沒有大開殺戒,而是派“通事”翻譯律法,講清規矩,讓當地人慢慢適應朝廷制度。不是粗暴治理,而是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引導。
![]()
2023年,河南又出土一塊青銅器,刻著“中國”兩個字,引發轟動。有專家說,這不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是一種文明認同。從三千多年前到今天,這種認同從未中斷。
從《詩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春秋》的“大一統”思想,再到儒家的“天下為公”,中國人從骨子里追求的是穩定、是秩序、是團圓。哪怕是亂世,老百姓最怕的,不是誰當皇帝,而是飯吃不飽、路走不通、孩子沒學上。統一對他們來說不是政治概念,而是生活保障。
![]()
1912年,清帝退位,北洋軍閥割據。四川一天換三個都督,湖南幾個月印一版鈔票,百姓說:“怎么又回到戰國了?”從那以后,再沒人敢輕言分裂。今天,中國十幾億人用同樣的漢字發短信、寫文章、貼春聯。廣東過年貼對聯,東北包餃子,新疆吃湯圓,雖有差異,卻都叫“團圓”。
牛津教授寫報告說,中國不是靠血統維系,而是靠文化認同。他們不理解印度為什么越分越碎,中東為什么打成一鍋粥,而中國卻越走越穩。
![]()
原因很簡單,咱們從小聽爺爺奶奶說過:“我們是一家人。”這一家,是三千年前就寫在青銅器上的“我們”;是秦始皇定下的律法與制度;是唐朝長安街頭的多語言交融;是滿清皇帝親手編的漢文古籍;是今天你手機里發出的每一個漢字。
這是文化的力量,是文明的力量,是千年不變的“我們是誰”。中國之所以能維系數千年的文明統一,不是靠武力,不是靠宗教,更不是靠血統,而是靠文化認同、制度延續和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英國教授看不懂的,是我們幾千年來一筆一劃寫下來的“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