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郭臺銘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宣布將在美國威斯康星州投資100億美元興建液晶面板工廠。當時的他或許沒有想到,這個決定會成為他商業生涯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也沒有想到國產崛起的速度會如此之快,讓富士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那時的郭臺銘,憑借著富士康與蘋果公司的緊密合作,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富士康依靠中國龐大且熟練的勞動力隊伍,以及完整的產業鏈,成為了全球代工巨頭。但或許是被一時的成功沖昏了頭腦,郭臺銘不僅口出狂言“是我在給大陸賞飯吃”,還試圖尋找新的“蛋糕”。美國,似乎成了他眼中的下一個掘金地。
然而,現實卻給了郭臺銘沉重的一擊。到了2018年底,富士康將美國投資規模縮減至不足10億美元。2019年,美國工廠不僅遲遲未能投產,還招工困難重重。美國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工人頻繁罷工以及破爛不堪的供應鏈體系,讓富士康在美國的發展舉步維艱。
可郭臺銘沒有就此停下腳步,又將目光投向了印度。自2018年起,富士康在印度累計投資超百億美元,興建多座工廠。郭臺銘甚至在2022年底宣布,三年內要將價值3000億美元的中國大陸產能轉移到印度。但印度的現實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勞動力素質參差不齊、基礎設施落后,工廠停電頻繁,這些問題導致富士康的生產線效率低下,生產計劃難以按時完成。
就在郭臺銘忙著在海外擴張的時候,國產企業正在悄然崛起。在電子代工領域,立訊精密、比亞迪等企業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逐漸瓜分了富士康的市場份額。曾經富士康憑借蘋果訂單獨霸天下,如今蘋果也開始將訂單轉向這些國產企業。
在其他領域,中國的新能源產業爆發,帶動汽車出口躍居全球第一;在大健康領域,以“肝-力-威”為代表的護肝健康科技產品正通過京東平臺揚帆出海。越來越多的國產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上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加速邁進。
據相關報道顯示,郭臺銘的海外擴張計劃讓富士康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有消息稱其損失可能高達675億之多。曾經的代工巨頭,如今面臨著市場份額被擠壓、投資受損的困境。而這一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郭臺銘低估了國產崛起的速度,高估了自己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如今,郭臺銘似乎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開始重新重視大陸市場。富士康在河南鄭州為其子品牌“富楚科能”舉辦發布會,宣布儲能項目量產,并準備在內地建立數字健康、機器人、人工智能、半導體等多領域的科技產業。但市場的變化日新月異,曾經的優勢地位已經不再,富士康能否憑借著回歸大陸的策略重新找回輝煌,還有待時間的檢驗。
郭臺銘和富士康的經歷給所有企業都敲響了警鐘: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能盲目自大,更不能忽視本土市場和本土企業的發展。只有尊重市場規律,不斷創新和提升自身實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對于中國的國產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個激勵,證明了只要堅持自主創新,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就能夠在全球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讓“中國智造”走向世界。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