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金秋時節,山東德州的果園處處洋溢著豐收的氣息,然而程木興家的果園卻顯得格外特別。
步入這片果園,幾株高聳挺立的“樹木”立即吸引了目光。它們并非傳統果樹,卻同樣掛滿了累累果實。
這些奇特的植株不產蘋果也不結梨子,枝條上卻密密麻麻地綴滿了棉桃。程木興身高1米68,想要采摘頂端的果實,必須搬來超過4米高的梯子,攀爬上去才能勉強觸及。
![]()
經實地測量,最高的“怪樹”達到4.26米,主干直徑接近3厘米;單棵植株擁有38個果枝,結出棉桃多達92個。園中一共栽種了6棵此類棉花植株,每一株高度均突破4米大關。
其中產量最高的一棵被特意保留了4個主要分枝,最終統計共孕育出136個棉桃——相比之下,常規棉花每株通常僅結十余個棉桃,兩者差距高達十倍以上。
![]()
后來人們才逐漸了解,這并非某種罕見果樹,而是程木興耗時七年精心培育出的“棉花樹”。而這種特殊植株的誕生,并非偶然天成,其源頭可追溯至2019年一次偶然的田間發現。
![]()
當時他負責管理魯棉37號試驗棉田,每日例行巡查。某日清晨,在田埂邊緣,他注意到一株異樣的棉苗:比周圍幼苗高出一截,分枝粗壯有力,整體長勢明顯優于同類。
他判斷這株苗具備潛在價值,當天便將其移栽至獨立小塊地塊,正式啟動育種探索。
自那一刻起,他的生活便與這幾株棉苗緊密相連,一場持續七年的農業攻堅由此開啟。
![]()
在這七年中,他從未有過片刻閑暇。每天拂曉前,他就扛著泛黃的記錄本走向田間,蹲守在“棉花樹”旁詳細觀測:植株高度、新生分枝數量、棉桃形成情況,逐一細致登記。僅靠觀察尚不足以成功,真正的關鍵在于極為嚴苛的篩選機制。
整個培育過程中最耗費精力的環節正是篩選——生長遲緩的幼苗直接拔除;結果量少的不予保留;葉片出現病斑或抗逆性弱的也統統淘汰。唯有那些莖稈健壯、掛桃密集的個體才能進入下一輪繁育。
![]()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棉花不斷向上伸展:最初移植時不過一米有余,兩年后已超兩米,三年后突破三米,直至最終長成需借助梯具采收的“棉花巨木”。讓普通棉株蛻變為“參天大樹”,除了持久耐心外,更依賴于程木興自主摸索出的一套高效育種路徑。
他采用的是農業領域廣泛使用的“雜交”與“回交”技術,原理并不復雜:通過將兩個不同特性的棉花品種進行人工授粉,使后代融合雙親優勢。例如,一種抗病性強但產量低,另一種高產卻不耐病害,雜交后有望獲得兼具抗性和豐產的新品系。
![]()
而“回交”則用于穩定優良性狀。當雜交后代表現不穩定時,他會選取表現優異的子代植株,再次與其親本之一進行交配,從而強化理想基因的遺傳穩定性。
就這樣,程木興堅持重復操作整整七年:雜交、回交、篩選,環環相扣,一步不落。他在田間的日均停留時間遠超居家時長。那么,他為何愿意投入如此漫長歲月去培育這幾株特殊的棉花呢?
![]()
要理解“棉花樹”的深遠意義,首先要認識棉花本身的價值。棉花屬于錦葵科植物,開花時呈現粉白交錯的美麗景象,花謝之后發育為蒴果,即俗稱的“棉桃”。
成熟棉桃自然裂開,露出潔白如雪的棉絮,其中包裹著黑色的棉籽;棉花對低溫敏感,春季播種時常需覆蓋地膜以維持溫濕度。出苗后還需定期灌溉施肥,并防范蚜蟲、紅蜘蛛等常見蟲害侵襲。
![]()
秋季棉桃綻露白絮,標志著收獲季的到來;棉花主要用于紡織工業,我們日常穿著的棉衣、使用的棉布床品皆源于此;棉籽經過壓榨可提取油脂,精煉后可用作食用油,亦可用于制造潤滑油和肥皂原料;脫脂處理后的棉纖維還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如外科敷料和傷口包扎材料。
我國種植棉花已有數千年歷史,早期作為觀賞植物引入,隨后逐步發展為重要經濟作物。如今新疆、山東、河南等地已成為全國知名的棉花生產基地。
![]()
在長達七年的育種實踐中,他未依賴高端儀器設備,全憑肉眼觀察、手工記錄與嚴格篩選,用最樸素的方式走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這種看似“土味十足”的方法所培育出的“棉花樹”,與普通棉花相比展現出顯著代際差異,對于國家棉花產業而言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若將“棉花樹”與常規棉花并列對比,其優勢一目了然:普通棉花平均高度約1.2米,單株結桃十幾個已是上佳表現;而“棉花樹”可生長至四米以上,單株輕松產出百個以上棉桃。
![]()
此外,普通棉花在鹽堿地或病蟲頻發區域往往生長不良,產量銳減。程木興在育種過程中特別注重提升“抗病能力”與“耐鹽堿性能”——倘若能將這些特性導入主流棉種,原本無法耕種棉花的貧瘠土地或將煥發新生。
我國既是全球領先的棉花生產國,也是世界最大的棉紡加工基地,棉花的單位產量與品質水平直接影響棉農收益及紡織企業的供應鏈穩定。當前許多地區因土壤鹽堿化加劇或病蟲害頻發而被迫棄種棉花,若“棉花樹”得以大面積推廣,這些問題或將迎刃而解。
![]()
農民從事育種工作擁有一項獨特優勢:他們長期扎根田間,熟悉作物生命周期中的每一個細節——何時需水、何時易染病、何種形態預示高產。這些來自一線的經驗不僅能指導自身種植,還能為專業科研團隊提供寶貴參考,助力減少試錯成本。
即便“棉花樹”已初具成效,程木興仍未停下腳步。直至今日,他的日常生活仍圍繞果園里的這些“寶貝”展開。
![]()
清晨記錄各株生長參數,正午陽光充足時檢查棉桃發育狀態,傍晚則著手挑選下一批留種母株,每一環節都嚴謹對待。他表示,希望再用幾年時間進一步穩固“棉花樹”的遺傳特性,避免出現產量波動現象。一旦性狀完全穩定,便盡快推動普及應用,惠及更多棉區農戶。
如今,秋風輕拂果園,四米多高的“棉花樹”隨風輕擺,枝頭掛滿沉甸甸的棉桃。這不僅是豐收的象征,更承載著程木興助力農民增收致富的深切愿望。
![]()
當秋風吹過這片果園,高大的“棉花樹”微微搖曳,成串的棉桃在陽光下閃爍銀光。像程木興這樣默默耕耘于土地的普通農民,憑借堅韌意志與辛勤付出,一點一滴推動著農業的進步。這些來自田野的“土專家”,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平凡中的偉大,令人由衷敬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