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過去數十年間,美國與哥倫比亞因“哥倫比亞計劃”建立起緊密的反毒協作關系,兩國在打擊毒品走私方面曾被視為戰略伙伴。
2. 如今,這段長期合作正遭遇嚴重挑戰。特朗普政府以“包庇毒梟”為由,單方面決定終止對哥倫比亞的援助項目,并對總統佩特羅及其核心團隊成員實施金融封鎖。
3. 此舉不僅使雙邊外交迅速降溫,更揭示出兩國在治理理念與安全戰略上的深刻分歧。
![]()
4. 特朗普采取強硬姿態的背后有其政治考量。他多次在公開場合稱佩特羅為“毒販頭目”,指責其執政期間縱容販毒組織擴張勢力范圍。
5. 然而現實遠比指控復雜。作為左翼政治人物,佩特羅上臺后主張從根源解決毒品問題,認為貧困、土地分配不公和社會邊緣化才是古柯種植泛濫的主因,因而推行以社會投資替代武力清剿的政策,這與美國依賴軍事手段和空中噴灑除草劑的傳統模式截然不同。
6. 意識形態的差異逐漸演變為高層間的激烈對立。據知情的美國國務院人士透露,特朗普對佩特羅的反感已超越政策爭議,近乎私人層面的敵視情緒。
![]()
7. 而佩特羅亦不甘示弱,在聯合國大會上呼吁美軍士兵“不應執行非法命令”,實質上是對特朗普指揮體系的公開質疑,此舉被華盛頓視為嚴重挑釁。
8. 更令人震驚的是,伴隨執法行動升級,平民傷亡事件頻發。自9月2日起,美軍在加勒比海及東太平洋區域針對13艘疑似運毒船只展開空襲,導致至少57人喪生。
9. 哥倫比亞官方堅稱,部分遭擊沉船只屬于小型漁業作業船,船上人員僅為維持生計出海捕撈,美方未能出示確鑿證據證明其涉毒活動。
10. 這些被指為“誤判”的打擊行動嚴重損害了哥倫比亞民眾對美國的信任感,也為佩特羅提供了強有力的輿論反擊支點。他在社交媒體上痛斥特朗普“參與大規模殺戮”,并直言“這樣的人只適合關進監獄”。
![]()
11. 合作崩盤后果:安全真空與地區動蕩的隱憂
12. 美國對哥倫比亞的財政支持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根據2024財年預算案,國會批準撥款3.77億美元用于援助該國,其中約三分之一專門投入禁毒執法與安全部隊能力建設。
13. 哥倫比亞不僅是美國在南美洲的重要情報節點,還為駐佛羅里達州基韋斯特基地的聯合反毒行動提供關鍵監測數據與信息共享服務。
14. 一旦合作關系全面中斷,美國或將喪失對跨國販毒網絡動向的實時掌握能力,而哥倫比亞國內的安全局勢也可能迅速失控。
![]()
15. 當前,哥倫比亞安全部隊的實際控制力僅限于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線,廣大農村地區仍處于半自治狀態。若失去美方裝備、訓練與情報支援,地方武裝團體極有可能趁機擴張地盤,形成無序割據局面。
16. 實際上,毒品產業鏈深植于結構性社會問題之中。佩特羅政府試圖通過發展替代作物、改善基礎設施和扶貧項目減少農民對古柯種植的依賴,但這類溫和改革難以滿足美國追求短期成效的績效指標。
17. 特朗普的制裁措施非但未削弱佩特羅的政治基礎,反而助長其在國內的話語權,尤其贏得底層民眾與進步派力量的支持,進一步固化雙方立場。
![]()
18. 盡管高層互動趨于緊張,實際操作層面的合作仍未完全中斷。哥倫比亞駐美大使加西亞-佩尼亞表示,兩國技術官員仍在就邊境安全、經濟合作及移民事務進行低調協調。
19. 但互信機制已然受損。美軍實施海上打擊所依據的情報并未提前通報哥方,致使佩特羅政府感覺被排除在決策之外,產生強烈被背叛感。與此同時,特朗普對拉美左翼政權的整體敵視態度——包括對委內瑞拉實施極限施壓、對巴西進步派領導人冷處理——使得此次爭端不再局限于雙邊范疇,而是折射出整個區域的地緣政治裂痕。
![]()
20. 展望未來,這場風波或許只是周期性權力博弈的一部分。佩特羅的總統任期將于2025年結束,屆時美國若更換行政當局,政策回調存在可能性。
21. 但在變局到來之前,無數普通漁民的生命安全、區域社會的穩定秩序,都可能在這場大國意志與地方現實碰撞的過程中淪為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