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來自德國的研究報告,卻是讓德國坐不住了:原來如今的中國已經這么厲害。
“美國已不再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德國聯邦統計局10月2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前8個月,中國以1663億歐元的貿易總額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
![]()
近日,德國專利機構econsight對中國“十五五”規劃的分析表明,中國已經開始在所有領域全力沖擊美國的優勢,而歐洲已完全落后。
德國專利機構econsight最近發布的一份分析報告,通過對專利申請數量的詳細追蹤,描繪出中美歐三方在前沿科技領域的競爭格局。
而報告涵蓋23個前沿科學領域,所有這些領域都屬于技術含量最高的發明專利范疇。
![]()
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在眾多關鍵技術領域的專利數量已遙遙領先,美國則在另一些領域保持優勢,而歐洲在所有領域都被中美兩國遠遠甩在后面。
在宇宙航行與衛星技術方面,中美專利數量并駕齊驅,幾乎持平。 這一數據凸顯了中美兩國在商業航天領域的重視與投入旗鼓相當。
實際上,單就分析專利分布領域,就可以清晰看出中美兩國不同的戰略重點和發展路徑。
![]()
中國領先程度最大的領域包括可控核聚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以及數控機床和智能工廠。 這些領域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制造業強國的關注點。
可控核聚變能夠滿足14億人全面現代化生活所需的龐大電力消耗。
而人工智能、大數據、數控機床和智能工廠則主要為制造業和現代社會治理服務,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而美國則在基因編輯、生物技術等領域大幅領先,數字醫療技術、云技術、量子計算也是美國的優勢領域。
這些領域具有風險大、探索性強等特點,需要大規模投入人力物力尋求突破。
另外專利領先并不完全等同于產業領先,這一點在多個領域表現明顯。
![]()
在電動汽車領域,中美專利數量差距不大,但產業規模和競爭態勢卻有顯著差異。 美國僅有特斯拉等少數有競爭力的電動汽車品牌,而中國的電動汽車品牌和產量則遠超美國。
固態電池領域也是如此,中國的專利只比美國領先一點點,但產業規模卻具碾壓式優勢。
類似地,在美國領先幅度最大的領域,科學技術也并未充分轉化為生產力。比如在生物技術方面,美國的專利數量要比中國多出好幾倍,但這樣的專利領先并沒有轉化為農業、醫學或環境保護上的真正領先。
![]()
除去中美對比強烈之外,這個歐洲在科技競賽中的全面落后,成為德國機構分析中的另一個重要發現。
而無論在哪一個領域,歐洲都是被中美甩得很遠,只有在生物技術方面比中國略微領先一點。 這一現象背后有著復雜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這種狀況有多方面原因。二戰前后,大批歐洲科學家離開歐洲前往美國,帶走了歐洲最聰明的頭腦和最好的科研傳統。
![]()
二戰結束后,歐洲國家多次嘗試聯合搞“大科學”項目,但因文化、語言、政策、利益等原因,合作成效有限。
現代“大科學”研究需要強大的經費投入和政府支持,這不是中小國家能負擔得起的。在歐洲小國小政府的格局下,最聰明的人才不斷流向中美兩國,導致歐洲在前沿科學領域日益邊緣化。
相比之下,中國通過“十五五”規劃,正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
甚至歐洲只能眼睜睜看著最聰明的人才流向中美兩國,而自己的祖國卻在前沿科學領域無所作為。
很顯然全球經濟與科技的版圖正在重構。數據顯示,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而在科研領域,如果當前趨勢持續,到2027年左右,中國就將在科研領導力上與美國平分秋色。
如何看,這全球科技競爭不是一場零和游戲,而如今中國的成就便是個例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