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書法界一直在熱議一位“書法神童”,他名叫李明,來自廣西,在網絡上走紅至少已經有一兩年了,靠著一手龍飛鳳舞的字,他吸引了很多粉絲,其自媒體發布的視頻累積點贊量可能已經超過千萬,連《人民日報》等權威媒體也轉發過。
![]()
這孩子的書法備受爭議,可以總結為“大眾點贊、業內狂噴”,如果我們點開李明書法視頻的評論區,會發現諸如“寫得真好”“神童”“王羲之再世”的留言,也有一些人建議“多臨帖”“找個老師指導一下吧”這類的關切之語。
![]()
其實,如果我們稍有書法知識,欣賞過一些經典作,就能一眼看出李明小朋友寫的就是“江湖體”,雖然他駕馭毛筆的能力強,但仍然無法說他的字是真正意義的“書法”,就好比一個身強體壯的人并不意味著就是“格斗高手”。
![]()
雖然李明的字并不值得推崇,但不少人還是選擇支持他,有網友甚至直言“相比于書協專家們的‘鬼畫符’,寧愿看這種‘江湖體’”“這總比曾翔吼書寫得好吧”。那么,如果我們非要在李明、曾翔之間二選一,您愿意看誰的作品呢?
![]()
坦白來講,曾翔的書法造詣、功底非常高,近些年他進行的“筆墨實驗”更像一種“行為藝術”,所以大眾看不懂,有點“曲高和寡”的意思,邵巖、王冬齡也是如此。曾翔曾師從劉炳森、沈鵬,遍臨碑帖,兼習篆刻。
![]()
曾翔深耕漢隸與北魏碑刻,對《張遷碑》《石門銘》消化極深,同時融入二王帖學筆意,避免碑體易顯的板滯,形成“碑的厚重與帖的流暢”的融合特質。
![]()
他在筆畫、結字上進行突破,大膽運用變形、錯位等手段進行書寫,融入漲墨,邊緣雖漫漶卻不失筆畫輪廓,既保留碑體的厚重,又增加墨色層次。其創新并非無本之木,而是“對傳統技法的當代解讀”。一方面將“書寫狀態”融入創作,如外界爭議的“吼書”,實則是對傳統“作書重意氣”的延伸。
![]()
借鑒現代繪畫的視覺焦點理論,卻未脫離漢字結構本身。學界評價呈現兩極,支持者認為其推動碑學的當代轉化,反對者質疑其“過度解構”。但客觀而言,其創新始終以“傳統技法為底線”,為當代書法提供了“碑帖融合”、與世界接軌的實踐樣本。
![]()
其實,李明和曾翔代表了中國書法創新的兩種路徑:一種像是無根之木,拋棄傳統筆法,強調筆畫、結字的姿態;另一種兼收并蓄,把能運用的都運用上,導致“消化不良”,只是前者由于更直觀的展現了漢字的美感,所以能吸引更多人。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