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65 年,洛陽宮城的書房里,晉武帝司馬炎翻閱著剛編纂完成的《諸葛亮集》,長嘆一聲:“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此時,距離蜀漢滅亡不過五年,距離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已過去四十年。一個篡奪曹魏江山、覆滅季漢的王朝,為何會對敵國的丞相推崇備至?
答案藏在晉朝的立國隱痛里 —— 司馬家靠權臣篡位起家,最缺的就是 “忠臣”;而諸葛亮,恰好是封建時代忠臣的完美模板。
一、季漢的諸葛亮:精神支柱與治國核心
在季漢,諸葛亮的認可無需多言,他是維系政權的精神與物質雙重支柱。
劉備三顧茅廬時,蜀漢尚未成型,諸葛亮以《隆中對》為藍圖,為劉備規劃出 “跨有荊益,三分天下” 的路徑。赤壁之戰中,他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奠定蜀漢基業;劉備入蜀后,他鎮守成都,治理后方,“足食足兵” 保障前線征戰。
![]()
劉備白帝城托孤時,直言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份極致的信任,換來了諸葛亮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的承諾。后主劉禪懦弱無能,諸葛亮獨攬朝政,卻從未有過篡權之心。
他五次北伐,明知蜀漢國力衰弱,仍為 “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的理想拼盡全力;他嚴明法度,“科教嚴明,賞罰必信”,讓益州從戰亂中迅速恢復;他清廉自守,“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余饒”,去世后家無余財。
對季漢而言,諸葛亮是 “相父”,是 “擎天柱”。他死后,劉禪為他立廟祭祀,蜀中百姓自發哀悼,甚至私祭不斷。西晉史學家陳壽,作為蜀漢舊臣,在《三國志》中盛贊他 “管蕭之亞匹也”,這份評價,代表了季漢上下對諸葛亮的一致認可。
二、晉朝的立國隱痛:得位不正的焦慮
與季漢對諸葛亮的情感認同不同,晉朝對諸葛亮的認可,始于自身的政治焦慮。
司馬家的天下,是靠三代人精心策劃的篡位得來的,過程充滿陰謀與血腥,與諸葛亮的 “忠誠” 形成鮮明反差。
司馬懿是始作俑者。公元 249 年,他發動高平陵之變,以 “洛水之誓” 騙取曹爽信任,承諾 “保你富貴”,轉頭就誅滅曹爽全族,牽連者達數千人。這場政變,開啟了司馬家奪權的序幕,也留下了 “言而無信” 的污點。
司馬懿之子司馬師,比父親更狠。他廢黜魏帝曹芳,誅殺反對者李豐、夏侯玄全族,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到了司馬昭時期,更是做出 “當街弒君” 的驚天之舉 —— 公元 260 年,魏帝曹髦不堪壓迫,率宮人討伐司馬昭,卻被司馬昭的部下成濟當眾殺死。
司馬昭弒君后,為掩蓋罪行,殺成濟滅口,還逼迫太后追貶曹髦為庶人。這種踐踏皇權、無視倫理的行為,讓司馬家的 “不忠” 之名傳遍天下。公元 265 年,司馬炎篡魏建晉,接受魏元帝曹奐禪讓時,朝野上下早已看透這套 “禪讓” 把戲。
晉朝建立后,司馬炎面臨一個致命問題:如何讓天下人信服自己的統治?滿朝文武多是曹魏舊臣,不少人對司馬家的篡位心存不滿;更可怕的是,他擔心自己的臣子效仿司馬家,將來也發動政變奪權。
他需要一個忠臣標桿,一個能讓所有臣子學習的榜樣。遍觀古今,諸葛亮成了最佳人選 —— 一個有權卻不貪權、有才卻不篡權、對主君絕對忠誠的完美臣子。
三、諸葛亮的完美特質:晉朝急需的道德模板
諸葛亮的身上,集中了晉朝最需要的所有美德,每一點都戳中司馬炎的痛點。
首先是 “忠誠無貳”。諸葛亮手握蜀漢軍政大權十余年,后主劉禪形同傀儡,他卻始終恪守臣節,從未有過半點私心。對比司馬懿父子 “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篡奪皇位,諸葛亮的忠誠顯得尤為珍貴。司馬炎渴望滿朝文武都能像諸葛亮一樣,對自己和后代絕對忠誠,而非心懷異心。
![]()
其次是 “有才卻不專權”。諸葛亮是治國奇才,“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讓蜀漢在亂世中得以存續。但他始終尊重君主權威,重大決策必奏請劉禪,哪怕劉禪反對,也耐心勸諫,而非獨斷專行。這正是司馬炎需要的臣子 —— 有能力治理國家,卻不會威脅皇權。
再者是 “清廉自守”。諸葛亮一生節儉,不貪財、不戀權,去世后無任何私產。而司馬家奪權過程中,大肆搜刮財富,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都積累了巨額家產。司馬炎希望通過推崇諸葛亮的清廉,遏制朝堂的腐敗之風,樹立王朝的正面形象。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是 “敵國忠臣”。推崇他,不會引發本朝舊臣的抵觸 —— 畢竟他不是曹魏或晉朝的臣子,不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神經。同時,還能向天下傳遞 “晉朝重視忠臣” 的信號,籠絡人心,洗白司馬家的篡位污點。
正如歷史學家田余慶所說:“司馬炎推崇諸葛亮,本質是一場政治公關。用一個敵國忠臣的完美形象,來掩蓋自家得位不正的尷尬,教化臣子忠誠,穩固統治。”
四、晉朝對諸葛亮的實際推崇:從官方到民間
晉朝對諸葛亮的認可,并非只停留在司馬炎的口頭感慨,而是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陳壽編纂的《三國志》。陳壽曾是蜀漢官員,父親因馬謖失街亭被諸葛亮處罰,按說他對諸葛亮可能心存芥蒂。但在《三國志》中,他為諸葛亮單獨列傳(三國時期只有諸葛亮、陸遜等少數臣子享此待遇),評價極高:“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司馬炎不僅批準《三國志》刊行,還親自下令整理《諸葛亮集》,將其作為臣子的 “教科書”。據《晉書?陳壽傳》記載,司馬炎讀完《諸葛亮集》后,對身邊大臣說:“諸葛孔明言教書奏,皆得其理,朕觀之,奇才也。”
晉朝還對諸葛亮的后裔予以優待。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之孫諸葛尚在綿竹之戰中戰死,幼子諸葛京幸存。晉朝建立后,司馬炎任命諸葛京為郿縣令,后來還提拔他為江州刺史。這種做法,既是對諸葛亮的緬懷,也是向天下傳遞 “善待忠臣后裔” 的信號。
民間層面,晉朝對諸葛亮的祭祀也持默許態度。蜀漢滅亡后,成都的諸葛亮祠并未被拆除,反而香火不斷。甚至在晉朝統治的中原地區,也有百姓私下祭拜諸葛亮。晉朝官員不僅沒有禁止,反而有時會親自前往祭祀 —— 比如東晉名將恒溫征蜀時,就曾專程祭拜諸葛亮祠,感慨 “武侯之才,古今無雙”。
五、歷史的回響:跨越朝代的忠臣標桿
晉朝推崇諸葛亮,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此后,諸葛亮逐漸從 “季漢丞相” 變成了封建時代 “忠臣” 的代名詞,被歷代王朝奉為典范。
晉朝之后,南北朝的帝王們紛紛效仿司馬炎,推崇諸葛亮。北魏孝文帝曾說:“朕欲求如諸葛孔明之臣,以輔朕治天下。” 南朝梁武帝蕭衍,更是將《諸葛亮集》列為皇子必讀之書。
到了唐朝,諸葛亮被列入 “武廟十哲”,與姜子牙、孫武等兵家先賢并列;宋朝時,理學興起,諸葛亮的 “忠君” 思想被進一步強化,成為儒家推崇的道德楷模。
![]()
而晉朝之所以成為這一轉變的關鍵,正是因為它第一個跳出 “敵國” 的視角,看到了諸葛亮身上超越政權歸屬的 “忠臣價值”。司馬炎的焦慮,讓諸葛亮從一個區域性的歷史人物,變成了全天下的道德標桿。
回望歷史,諸葛亮的跨朝代認可,本質是時代需求的體現。季漢需要他來維系政權,晉朝需要他來教化忠臣,后世王朝需要他來鞏固統治。而他之所以能被所有時代認可,核心在于他的 “完美”—— 忠誠而不愚忠,有權而不專權,有才而不恃才,清廉而不自守。
司馬炎或許永遠無法得到一個諸葛亮式的臣子,晉朝最終也因內亂而滅亡。但他對諸葛亮的推崇,卻讓這位三國丞相的形象愈發高大,成為融入中華文化血脈的精神符號。
這或許就是歷史的奇妙之處:一個王朝試圖用他人的忠誠來掩蓋自身的污點,最終卻讓這位忠臣的光芒,穿越千年,照亮了后世的每一個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