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年 11 月 10 日清晨,南京的寒風裹著冷雨,打在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紅磚墻上。70 歲的陳彪院士裹緊棉衣,像往常一樣準時出門 —— 上午 9 點,南京大學天文系有一場他牽頭的學術會議。
這條路他走了無數(shù)遍,從住所到會場不過 20 分鐘路程。可直到會議開始,參會的同事始終沒等到那個熟悉的身影。電話打到家里,家人才驚覺:早晨 6 點半出門的陳彪,憑空消失了。
![]()
這一消失,就是 32 年。國家動用警力排查,科研界同仁多方尋訪,可這位頂尖太陽物理學家,終究沒留下任何蹤跡,成了中國科研史上最離奇的謎團。
一、名門之后:刻在骨子里的家國情懷
陳彪的家族,自帶 “傳奇基因”。他出身福州螺江陳氏 —— 這個家族在晚清民國年間名人輩出,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伯父陳寶琛是光緒帝師,晚清 “同光體” 詩派的核心人物。
父親陳體誠更是近代科技界的先驅。1915 年,陳體誠赴美留學,專攻土木工程,歸國后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浙江公路局局長、中國工程學會會長。抗戰(zhàn)時期,他臨危受命負責中緬國際公路建設,在崇山峻嶺中搶運戰(zhàn)略物資,為抗戰(zhàn)勝利立下汗馬功勞。
1942 年,陳體誠因積勞成疾在昆明病逝,年僅 46 歲。父親的離世,給 19 歲的陳彪沉重打擊,卻也讓他立下誓言:“繼承父志,投身科研,報效國家。”
在家族學風的熏陶下,陳彪與弟弟陳篪雙雙走上科研路。陳彪考入金陵大學物理系,專攻天體物理;弟弟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物理系,后來成為冶金部鋼鐵研究院專家,被譽為 “科技戰(zhàn)線上的鋼鐵戰(zhàn)士”。兄弟二人,一個仰望星空,一個深耕大地,延續(xù)著家族的家國擔當。
1950 年,陳彪進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工作。那時的中國,太陽物理研究幾乎一片空白,觀測儀器全靠進口。他主動請纓,牽頭研制太陽觀測設備,從圖紙設計到零件加工,親力親為,硬是在簡陋的實驗室里,造出了中國第一臺太陽單色光照相儀。
二、科研拓荒:把一生獻給太陽物理
在同事眼中,陳彪是個 “純粹的科研人”。他的研究領域聚焦太陽對流層結構、太陽觀測儀器設計,這些看似冷門的方向,卻直接關系到空間天氣預報、衛(wèi)星安全等國之重器的發(fā)展。
上世紀 60 年代,他提出建立中國太陽觀測網(wǎng)的構想。為了選址,他帶著團隊跑遍全國,從云南麗江的高海拔山區(qū),到河北興隆的觀測基地,哪里適合觀測太陽,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餓了啃干糧,渴了喝山泉水,皮膚被曬得黝黑,卻始終樂在其中。
1978 年,陳彪當選為中科院院士,成為當時太陽物理領域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可他沒有絲毫架子,依舊每天泡在實驗室和觀測站。學生回憶:“陳先生從不搞花架子,每次觀測數(shù)據(jù)都要反復核對,哪怕差一個小數(shù)點,也要重新計算。”
他還積極推動國際合作,多次率團參加國際太陽物理會議,把國外先進技術引進來,也把中國的研究成果帶出去。在他的努力下,中國太陽物理研究從跟跑者,逐漸成為國際上不可忽視的力量。
![]()
70 歲本該退休安享晚年,可陳彪?yún)s拒絕了:“國家的太陽觀測網(wǎng)還沒完善,我還能再干幾年。” 失蹤前,他正在牽頭一個 “太陽活動周期觀測” 項目,那場未出席的學術會議,正是為了敲定項目的后續(xù)方案。
這樣一位把工作當生命的科學家,怎么會無故缺席重要會議?消息傳開,整個科研界都陷入了震驚與疑惑。
三、離奇失蹤:20 分鐘路程里的謎團
1993 年 11 月 10 日的失蹤經(jīng)過,簡單得讓人難以置信,卻又充滿疑點。
早晨 6 點 30 分,陳彪吃完早飯,告訴家人 “去開個會”,便獨自出門。他沒有帶公文包,只揣了一份會議資料和少量現(xiàn)金 —— 這是他多年的習慣,輕裝簡從。
從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到南京大學天文系,路線清晰:沿北京西路向西,經(jīng)過云南路路口,再走 500 米就到會場。這條路他走了十幾年,閉著眼睛都能找到。
上午 9 點,會議正式開始,主持人多次看向門口,始終沒等到陳彪。同事們起初以為他堵車或臨時有事,可直到 10 點,依舊杳無音信。有人試著撥打他家電話,接電話的家人語氣焦急:“他早就出門了啊!”
家人立刻出門尋找,沿著陳彪的必經(jīng)之路反復打聽,可沒有任何人見過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11 點,家人報警,警方迅速介入調(diào)查。
排查范圍不斷擴大:走訪沿途商鋪、調(diào)取當時的交通記錄(1993 年南京監(jiān)控極少)、詢問中科院和南大的同事、排查陳彪的社會關系。可結果讓人失望:沒有目擊者,沒有線索,陳彪就像從空氣中消失了一樣。
警方排除了仇殺可能 —— 陳彪為人謙和,一生專注科研,從未與人結怨;也排除了搶劫意外 —— 他身上現(xiàn)金不多,且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打斗痕跡。有人猜測他是不是迷路了?可他神志清晰,對路線無比熟悉;還有人說他可能突發(fā)疾病暈倒?可沿途醫(yī)院和救助站,都沒有接收過類似的老人。
更讓人費解的是,陳彪沒有帶走任何重要物品,家里的科研資料、銀行卡、證件都完好無損,不像是有計劃的離開。他的妻子回憶:“他那天心情很好,出門前還跟我聊了會議的安排,根本沒有異常。”
四、32 年尋找:從未停止的牽掛
陳彪失蹤后,國家和科研界從未放棄尋找。
中科院成立了專門的尋訪小組,發(fā)動全國的天文臺和科研機構提供線索;警方把他的信息錄入全國失蹤人口數(shù)據(jù)庫,每次有類似的失蹤案例,都會第一時間比對;他的學生和同事,更是利用學術會議的機會,在國內(nèi)外多方打聽。
上世紀 90 年代末,有人在云南麗江的觀測站附近見過一位疑似陳彪的老人,尋訪小組立刻趕過去,卻發(fā)現(xiàn)只是外形相似的當?shù)卮迕瘢?005 年,有群眾舉報在南京郊區(qū)的養(yǎng)老院見過白發(fā)院士,核實后依舊是誤會。
隨著時間推移,尋找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可家人和同事始終沒放棄。陳彪的弟弟陳篪,直到 2015 年去世前,還在叮囑家人:“一旦有消息,一定要告訴我。”
南大天文系至今保留著陳彪的辦公室,里面的書架、桌椅,甚至桌上的筆筒,都保持著他失蹤前的樣子。每年 11 月 10 日,都會有同事和學生來到這里,默默緬懷這位失蹤的前輩。
為什么大家對陳彪的失蹤如此牽掛?不僅因為他是頂尖科學家,更因為他代表了那一代科研人的精神。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他們不計名利,為國家的科研事業(yè)鞠躬盡瘁,陳彪的失蹤,成了整個科研界的遺憾。
五、未解之謎:那些流傳的猜測與真相
32 年來,關于陳彪失蹤的猜測從未停止,可沒有一種能經(jīng)得起推敲。
最荒誕的說法是 “被外星人帶走”—— 因為陳彪研究太陽物理,可能接觸到了外星文明。這種說法顯然缺乏科學依據(jù),不過是人們對離奇事件的浪漫想象。
也有人猜測他 “自愿隱居”:或許是晚年想遠離科研的忙碌,找個安靜的地方安度晚年。可了解陳彪的人都知道,科研是他的生命,除非發(fā)生意外,他絕不會輕易放棄未完成的項目。
還有一種更讓人揪心的猜測:他可能在途中突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暈倒后被好心人救助,卻因為當時醫(yī)療條件有限,失去了記憶,從此流落在外。可如果真是這樣,這么多年來,為何沒有任何線索?
![]()
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陳彪可能在那 20 分鐘的路程里,遭遇了某種意外,比如被失控的車輛撞倒后,肇事者為了逃避責任,將他轉移到了隱蔽地點。可 1993 年的北京西路交通并不繁忙,且沒有任何肇事逃逸的報案記錄,這個猜測也缺乏證據(jù)。
如今,陳彪如果還在世,已經(jīng) 102 歲了。對于他的家人來說,32 年的等待早已變成一種執(zhí)念 —— 他們既希望能找到他的下落,哪怕是最壞的消息,也希望能給這段離奇的經(jīng)歷一個交代。
六、精神永存:科研路上的燈塔
陳彪雖然失蹤了,可他的科研精神,卻一直激勵著后人。
他牽頭建立的中國太陽觀測網(wǎng),如今已經(jīng)發(fā)展成由多個觀測站組成的龐大網(wǎng)絡,在太陽活動預測、空間天氣預警等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他培養(yǎng)的學生,大多成為太陽物理領域的骨干,延續(xù)著他未完成的事業(yè)。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回憶:“陳先生常說,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這句話,我們一直記在心里。”
2013 年,在陳彪失蹤 20 周年之際,國際天文聯(lián)合會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 “陳彪星”,以紀念他對太陽物理研究的貢獻。這顆在宇宙中運行的小行星,成了這位失蹤科學家的另一種存在 —— 他雖然離開了地球,卻以另一種方式,繼續(xù) “仰望” 著他一生熱愛的太陽。
32 年過去了,南京的北京西路早已物是人非,可關于陳彪的謎團,依舊沒有答案。他的失蹤,是中國科研史上的一個遺憾,也是一個提醒:那些為國家默默奉獻的科學家,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和牽掛。
或許有一天,隨著新的線索出現(xiàn),這個謎團會被解開。但無論如何,陳彪院士對科研的執(zhí)著、對國家的忠誠,早已化作一座精神燈塔,照亮著后來者的科研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