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于吉紅
補強師范生科學素養、工程素養、智能素養和創新能力,以“四有”好老師培養新模式引領中國教師教育體系深度變革
中小學科學教育不僅要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更要以科學探索為引領,守護孩子與生俱來的探求欲,激發好奇心、想象力,培育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魏雨虹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作為我國高等師范教育的排頭兵,北京師范大學近年來強化高等教育“龍頭”作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履行基礎教育“基點”使命,服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教育創新激活科技與人才源泉。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范大學校長于吉紅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表示,北師大通過健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進新時代教師教育體制機制改革、舉辦中國教育創新成果公益博覽會(以下簡稱“教博會”)等一系列具體舉措,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系統布局教育創新生態
《瞭望》:北師大在系統布局教育創新生態、協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以培育更多拔尖創新人才方面,有哪些改革創新舉措?
于吉紅: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高質量教育體系持續輸送高素質人才。面向國家戰略需要,北京師范大學積極發揮高等教育“龍頭”和基礎教育“基點”的雙重作用,全面深化綜合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在高等教育領域,學校強化“龍頭”作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
一是健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學校積極優化匹配國家需求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和長周期貫通培養模式,打造拔尖創新人才早期識別、長周期培養與自主培養新范式,鍛造教育強國急需人才梯隊。
二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學校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的前沿領域,建設跨學科的人文社科、理工科改革特區,創新管理體制機制,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探索破解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深層次障礙的新模式。
三是實施卓越科研戰略。學校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優化學科和科研布局,瞄準重點領域,系統推進有組織科研,著力培育“大項目、大平臺、大團隊”,完善科研管理評價機制,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四是深化人才人事制度綜合改革。學校以建立長周期激勵約束機制為支撐,完善人才引進、培育和激勵體系,探索長周期評價、跨學科團隊評價,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全面提升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科研能力。
在基礎教育領域,學校履行“基點”使命,服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一是全面優化“強師工程”,助力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學校強化服務區域教育質量提升的綜合能力,聯動央—地—企—校多層次主體,打造“強師工程-縣中振興”有效路徑,線上線下雙渠道服務全國在職教師能力與學歷提升,為中國教育優質均衡和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二是優化“優師計劃”育人體系,實施“拔尖創新卓越教師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師計劃”),推進構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教師教育培養模式變革,補強師范生科學素養、工程素養、智能素養和創新能力,形成“又紅又專、專通結合”的“四有”好老師培養新模式,引領中國教師教育體系深度變革。
三是發揮教育領域國家高端智庫作用,研究闡釋教育綜合改革、數字化變革、教育資源配置等教育領域重大問題,持續產出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儲備性的高質量咨政成果。同時,整合優勢學科,引領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創新范式,聯合政府、企業等,聚焦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領域,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理論研究、技術研發、平臺建設、應用開發、模型評測、課程建設。
《瞭望》:教博會在促進教育創新上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于吉紅:回望123年的辦學歷程,北師大書寫了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諸多“第一”。從百年前率先派出海外留學生、率先開辦教育研究科、率先創辦平民學校,到20世紀80年代倡議設立新中國教師節,再到新時代創辦“教博會”、實施“強師工程”,教育創新已深深熔鑄于這所百廿師范的血脈基因。
教博會是國內唯一由高校主辦、指向教育內涵發展、全面服務我國教育實踐、倡導公益精神的教育盛會。自2015年起,北師大連續主辦六屆教博會,并將于今年11月15日至17日舉辦第七屆教博會。十年來,教博會始終與國家教育改革發展同頻共振,累計展示國內外優秀教育創新成果近萬項,吸引超百萬人參與,已成為引領教育創新的“風向標”、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連心橋”、助力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站”以及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的“閃亮名片”。
教博會設立SERVE獎,通過追問“什么才是有價值的教育創新”,有效引領教育創新方向、孵化教育創新成果;搭建貫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發、市場推廣的教育創新生態鏈,突破傳統教育局限性,激發社會各界積極參與教育創新;通過開展國際對話,展現中國教育創新軟實力,提升中國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新征程上,教博會要肩負三重使命:其一,匯聚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勢能”,成為教育成果跨區域、跨領域轉化的樞紐,通過展示教育創新的典型案例,為教育強國建設提供可參考可復制的實踐范式;其二,共享教育改革攻堅的“協同智慧”,突破傳統展會模式,構建“政策—理論—實踐”對話機制,回應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時代命題;其三,創新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方案”,立足本土文化根基,對接全球教育變革趨勢,通過成果分享與交流碰撞,為推動中國教育從規模發展向內涵建設轉型貢獻智慧與力量。
引領智能時代教師教育革新
《瞭望》:作為以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知名學府,北師大在教師教育創新方面有何重點舉措?
于吉紅:今年是教育強國建設全面布局、高位推進之年,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全面落地、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開局之年。學校始終牢記“為民族復興辦教育、為國家富強育英才”的初心,以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聚焦教師教育領域重大關鍵性問題,全面推進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試點工作。
前面提到了學校在教師職前培養方面的兩個重要舉措,一個是為破解中西部教育均衡發展困局而設的“優師計劃”,一個是為突破拔尖創新型教師培養瓶頸而設的“卓師計劃”,都納入了學校“強師工程”統籌推進。
一方面,作為國家“優師計劃”首批實施高校,學校探索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職后幫扶—深造”與“履教經驗反哺師范育人改革”的閉環保障體系。五年來,學校共招錄“優師計劃”學生3418人,今年首屆360余名畢業生響應號召履約從教,奔赴中西部13個省區的148個脫貧縣和陸地邊境縣基礎教育一線。
另一方面,學校自主增設“卓師計劃”,推進結構性改革,創新教師培養機制。學校以“用最好的人培養更好的人”為育人理念,設立“卓師實驗班”,源頭招生和二次選拔并行,高標準遴選各學科最優秀的學生進入教師教育培養體系,重塑教師教育引領辦學優勢。2025年,學校已在漢語言文學、英語、數學與應用數學和化學四個專業開展試點培養工作,招收首屆“卓師計劃”學生80名,吸引一批優秀生源報考。
與此同時,學校以學科專業優化調整為牽引,示范實施“教師能力提升工程”。
一是構建多學科支撐教師教育新體系。學校在相關一級學科下增設學科教育二級學科,充分統籌專業力量,夯實教師教育學科基礎。學科結構由傳統文理向文、理、工、信深度融合轉型,形成學科教育精深、跨學科交叉互促、全學科支撐的教師教育發展體系。
二是升級強化教師素養實訓實驗平臺建設。學校建立“科學教育”“工程技術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模塊化進階式實驗實訓體系。目前,學校正規劃在珠海校區新建的未來教育大樓構建“國家安全—生態責任—智能技術—數字素養—未來設計”五大能力維度的八大實訓平臺,突出跨學科能力培養。
三是完善多元化教師培養模式。學校構建適配“4+X”多元模式的一體化培養體系,分學段、一體化設計教育教學內容,配套推進課程教材和學科教育改革、彈性學制、實習實踐模式創新,強化理論與實踐融合的卓越教師養成體系。
當前,人工智能技術正對傳統教學形態進行系統性重構,既改變了知識供給的模式與效率,也對教師核心專業能力提出迭代要求。在人機協同的教育新場景中,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傳統角色功能被削弱,其專業價值更多體現在引導深度學習、激發創新思維與培育綜合素養。師范院校需要因應時代趨勢,探索更新教師專業能力培養體系,實現從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向以促進綜合素養發展為重轉型。與這一轉型需求并行的,是基礎教育對高學歷、復合型、創新型教師的需求持續增長,北師大正在推進的教師教育創新機制改革試點,便是聚焦于推動這類契合智能時代的高素質教師培養。
![]()
北京師范大學主樓(資料照片) 北京師范大學供圖
推動科學教育培育更多“未來科學家”
《瞭望》:作為教育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你認為應如何做好科學教育?
于吉紅:科學教育是一項長周期、系統性的工程,基礎教育是國民科學教育的起點,是孕育學生科學精神、培養國民創新素質的重要土壤。近年來,我國扎實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在中小學科學教育蓬勃發展的大潮中,北師大主動作為,發揮排頭兵示范引領作用,成立科學教育研究專門機構,強化科學教師師資培養,研發科學教育精品教材和數字化課程,積極探索大中小學貫通、政產學研協同的機制創新。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正視挑戰,充分認識到我國中小學在科學思維啟蒙、探究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培育等方面存在結構性短板,如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基礎、科學教育師資基礎還比較薄弱,科學教育發展區域不平衡、課程實施不足現象仍比較突出,等等。
科學教育的發展任重道遠,需要科技界和教育界加強協作,以全面提升公民科學素養、培養科技創新人才、厚植科學文化土壤為愿景,構建高質量科學教育體系。中小學科學教育不僅要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科學素養,更要以科學探索為引領,守護孩子與生俱來的探求欲,激發好奇心、想象力,培育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如此,才能為國家源源不斷輸送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后備人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全球競爭格局中占據優勢地位。
推進中小學科學教育,需要打造優質、開放、共享的科學教育資源體系。可以說,教材是“根”,課程是“干”,實踐是“葉”。高校應帶頭整合優勢資源,抓緊研制高標準科學教育核心資源目錄,開發一批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反映前沿技術、闡釋自然科學的精品教材、科學教育讀物和數字化課程,配套研發形式多樣、簡單易行的科學實踐器材、裝備、材料包等。應開足開齊開好科學類課程,提升科學課程的縱向連貫性和橫向整合性,重構大科學教育課程體系。
培育科學精神,創設真實科學教育實踐場景。以學科實踐教學為主陣地,課堂內外、線上線下、理論實踐一體化推進,為中小學生提供沉浸式、具備真實體驗的學習場景。一方面,加強科學教育和工程技術教育實踐,讓每一個孩子從知道是什么、從哪里來,再到為什么、到哪里去,真正做到動手、動腦、動心。另一方面,推進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發展,將科學的求真、人文的求善、藝術的求美辯證結合,引導學生在文理交融中提升跨學科思維和綜合素養。
建強師資隊伍,夯實中小學科學教育之基。應加大科學教師培養力度,不僅是師范院校要增設科學教育專業,高水平綜合性大學也要參與到科學教師培養中來,中小學還可以通過轉崗培養等方式建強科學教師隊伍。應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尤其是鄉鎮中小學和縣域高中的科學教師培養力度,通過結對幫扶、區域內輪崗等方式,縮小東西部、城鄉和市縣之間差距。應將科學教育作為“國培計劃”和地區培訓的重要內容,持續組織多樣化的全國性教師培訓項目,整合社會資源打造科學教師教育實踐平臺,切實提升科學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施教水平。
創新協同機制,營造科學教育良好氛圍。堅持資源聯動,開展科學教育的政策解讀、理念傳播、案例成果的交流,培育科學教育特色學校,助力構筑大中小學、高新企業、科技場館、科研院所共創共建的科學教育生態體系,進一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科學教育,讓崇尚科學的精神在全社會落地生根,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格局,匯聚全方位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合力。
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分努力——無論是改進一節科學課,搭建一個實驗臺,還是點燃一個孩子的科學夢想——都是在為中國未來的科技創新積蓄點點星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