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陳龍飛)“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占總人口的22%。人口平均預期壽命達到79歲,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歲。”10月10日,民政部副部長劉振國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老年醫學該如何發展?
老人的健康壽命有待提升
中南大學衰老與老年疾病研究所所長、湘雅二醫院劉幼碩教授介紹,“當前老年人疾病的核心特點是常常‘多病共存’,即同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疾病。”
據統計,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中約2/3患有慢性病,其中43%同時罹患兩種及以上疾病。
![]()
中南大學衰老與老年疾病研究所所長、湘雅二醫院劉幼碩教授(右一)。受訪者供圖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康琳教授介紹,“老年人慢性病控制率不理想。”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高血壓患者人數達14億,但控制達標率僅約20%①。“即便是在北京協和醫院這樣的頂尖醫院,就診患者也存在諸多認知誤區,比如患病十幾年卻不了解飲食與生活方式管控的重要性,服藥后不復查、不清楚指標是否合格,最終導致病情反復甚至造成靶器官損害。”
“另外,健康預期壽命不足,長期帶病生存,生活質量會大打折扣。”康琳舉例,比如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引發心梗、腦梗等一系列危害,“看似花了藥費,卻沒達到治療效果,反而增加后續醫療支出。”
劉幼碩表示“目前,我國老年人帶病生存時間長,不健康生存期(包括失能期)長達9年多。這意味著約三分之一的晚年時光可能在失能或病痛中度過,既降低老人生活質量,也加重家庭照護負擔。”
“據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顯示,我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②。因此,如何讓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個幸福美滿的晚年,是全社會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劉幼碩表示,老年群體的健康需求正從“活得長”向“活得好”轉變。
老年醫學的診療模式亟需優化
劉幼碩介紹,“將衰老現象誤判為疾病、過度醫療,是臨床常見問題。老年人群年齡跨度極大,從60歲到100多歲不等,這些人的健康標準不能一概而論。比如,90歲的老年人甲狀腺功能指標TSH上升到不超過10其實是正常的,這是年齡增長的變化趨勢,也是長壽的標志之一,若按40歲人群的標準來用藥,反而是過度醫療,還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等風險。”她表示,“老年人的健康需求,遠非單一專科科室能夠滿足,因此老年醫學科應運而生,為老年人群提供整合性、連續性的醫療服務。”
康琳介紹,“很多人不知道老年醫學科能解決什么問題,以為只是‘老年心內科’‘老年呼吸科’的簡單疊加,實則不然。老年醫學科的核心價值在于‘全人、全程、全團隊、全家管理’,不僅要梳理全身疾病,還要關注老人的心理情緒、用藥安全、營養狀況以及照護者本身、醫療連續性和社會支持等,這些是傳統的專科診療難以覆蓋的。
“很多人僅憑癥狀就判斷去哪個科室就診,這可能導致患者在多個科室輾轉卻找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比如,突發胸口疼痛就前往心臟科檢查,無果后再轉消化科、呼吸科,最后才發現是焦慮抑郁的軀體化癥狀。”康琳表示,“傳統西醫按照器官系統劃分疾病的方式已難以適配老年人復雜的健康狀況。”
![]()
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康琳教授。受訪者供圖
在劉幼碩教授看來,老年醫學有四個范疇。一是老年人特有疾病,如老年骨質疏松癥等;二是老年人多發病和共病,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三是衰老和衰弱綜合征,例如跌倒、尿失禁、睡眠障礙等臨床癥狀,它們往往不是單一疾病,而是衰老后的器官功能退化與健康問題累積的綜合性表證;最后是老年健康和疾病管理,包括關口前移、預防老年綜合征發生發展、治療管理多種疾病共存、合理使用各種藥物等多個方面。
“盡管我國老年醫學已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但診療仍存在諸多短板。”劉幼碩、康琳均表示,比如存在“重掛牌、輕內涵”現象,有些醫院雖然開設了老年科,但科內很多醫護人員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老年醫學培訓,無法解決老年人的復雜問題,這些與國家衛生健康委提出的“規范老年醫學科建設”要求仍有差距。另外,醫保支付不友好、優秀醫療人才缺乏也是尚待解決的問題。
老年醫學應建體系、強人才、優服務
從“有沒有”到“好不好”,老年醫學的提質升級已“箭在弦上”。如何讓老年醫學科真正發揮核心價值?
首先應該明確老年醫學科的范疇。康琳認為,一個合格的老年醫學科應該具備這些能力:是疾病的初篩者或守門人;能夠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務;具備中長期照護和整合照護的能力;同時,服務需向前延伸,從治病轉向防病。“老人摔倒可能源于肌肉少,肌肉少源于營養不良,營養不良可能源于口腔問題……這些上游問題需要在健康體檢階段就介入干預,提前規避風險。”
應加強人才培養,完善保障機制。劉幼碩建議,“人才是老年醫學發展的核心,目前我國老年醫學專科醫生缺口較大。首先應選好學科帶頭人,如,每個地區重點培養幾名權威老年醫學專家,通過醫聯體模式,向基層醫院輸送技術與經驗,培養‘帶不走的醫療隊’,緩解基層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要建立標準化培訓體系,讓醫護人員掌握老年綜合評估、個體化診療等核心技能,口袋里‘揣著指南干活’,避免憑經驗判斷;此外,優化人才激勵機制,在職稱評定、薪酬待遇上向老年醫學科傾斜,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這一領域。”
“老年科需打造‘多學科團隊’,除醫生外,護士、臨床藥師、營養師、康復師、心理科醫師、醫務社工等缺一不可。老年醫學專家應積極參與健康科普工作,在老年人群中建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康琳舉例,比如通過科普教育糾正公眾“以年齡、疾病定義健康”的誤區,“世界衛生組織強調‘健康老化’,核心是功能與生活質量,比如80歲能自駕游、透析患者能跑馬拉松,都是健康的體現。”
應用AI等新技術,創新服務和診療模式。劉幼碩建議,可依托互聯網與物聯網等技術,解決醫療“不連續、不可及”問題。“比如湘雅二醫院已建立互聯網醫院,老年人出院可通過線上平臺咨詢、取藥、預約復查,實現全程管理。未來還可進一步探索AI在老年衰弱預測、跌倒風險評估等領域的應用,讓技術更好地服務老年健康。”
“老年醫學科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如今正‘從有走向優’。”劉幼碩和康琳表示,隨著政策支持的持續加碼、人才體系的逐步完善與技術創新的深度融入,老年醫學必將能為老年人的健康晚年保駕護航,讓“長壽”與“高質量生活”相伴。
參考資料:
① 世界衛生組織. 全球高血壓報告. 2025-9-23.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115569
②詹成付. 讓失能老年人獲得更高水平照護. 中國社會報.
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1662004999980001495/content.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