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在各大短視頻平臺,“5元料理包外賣”已悄然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創業符號之一。
宣傳語極具煽動力:“日接百單,月賺兩萬”“無需經驗輕松開店”“繳納4980元代理費即可快速入局”。
盡管這些話術聽起來近乎夸張,但在外賣平臺算法機制與資本力量的共同催化下,它們正真實地演變為無數年輕人、失業人群以及小微創業者賴以生存的生活軌跡。
![]()
這股由低價預制食品掀起的熱潮,并非源于餐飲工業化進程的自然演進,而是平臺壓榨利潤空間、外賣生態結構性扭曲與底層群體創業焦慮交織作用的結果。
澎湃新聞在《爆火的低價外賣,是預制菜“重災區”?》一文中提到:以外賣平臺算法為核心驅動的運營模式,迫使商家持續壓縮出餐速度和成本支出,“現炒現做”的傳統廚房操作逐漸喪失市場競爭力,而價格低廉的料理包則成為維持生存的最優選擇。
據鳳凰網披露,平臺抽成比例高達23%至28%,料理包進貨價僅為4到6元,即便將售價定為十幾元并參與各類促銷活動,每單實際所得利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
一位來自西安主營煲仔飯的外賣店主坦言,開店近兩年來深受平臺價格戰沖擊,僅在旺季略有盈利,最終不得不將七成以上的菜品替換為預制成品。
她無奈表示,盡管顧客頻繁投訴口味不佳,但“現實所迫,該賣還得賣”。
這種賣家刻意回避真相、買家心知肚明卻仍繼續消費的現象,已然形成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
對于大量缺乏烹飪技能、啟動資金有限的個體而言,只需一口鍋、一把剪刀和一部智能手機,便可完成從注冊到出餐的全部流程。
與此同時,預制菜生產企業迅速捕捉到這一市場需求。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的數據,僅2024年,中國新增注冊的預制菜相關企業約達8200家,其中超過六成專注于B端分銷渠道,目標客戶直指“外賣創業人群”。
該商業模式與早年盛行的“微商加盟”“社群代理”如出一轍,借助短視頻引流獲客、地面推廣銷售、返利激勵機制及虛擬代運營服務,構建起一個圍繞廉價料理包運轉的隱性經濟鏈條。
![]()
一袋料理包的生意邏輯
鳳凰網的一項實地調查更為清晰地揭示了這一現象背后的運作機制。
在某預制菜產業集中區域的一棟舊辦公樓內,何總向訪客展示其主打產品——“土豆牛肉”料理包。
生產現場僅有不到十名工人,地面瓷磚布滿積水,原料肉塊隨意堆放在紙箱之間,包裝流程依賴一條不足一米長的手動傳送帶完成。
而在距離此處僅兩公里外的現代化大型預制菜工廠中,切配、烹制、封裝各環節分區明確,透明玻璃隔離區內六軸機械臂自動翻炒食材,工程師每日對成品進行微生物檢測以確保安全標準。
![]()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共同拼湊出當前預制菜行業的完整面貌。
供應鏈中的灰色地帶不容忽視。第三家小型加工廠銷售人員小鑫透露,部分知名品牌的產品實則由小廠代工生產,“我們自產的產品承諾絕不添加任何防腐劑,但為客戶貼牌加工時若對方提出要求,也會按需加入”。
這種復雜的委托加工體系導致消費者即使購買的是知名品牌,也可能實際吃到的是無證小作坊出品。
更值得警惕的是,多數核心菜品依靠濃重調味料混合調制而成,缺少真正的烹飪技藝支撐,本質上只是“工業化復制”,而非“風味傳承”。
![]()
技術包裝下的品質隱患在試吃測試中暴露無疑。
五款熱銷產品包括糖醋里脊、麻辣烤魚、梅菜扣肉等,在加熱后散發出刺鼻酸味;辣子雞失去酥脆感,雞肉質地發柴且帶有異味,試吃人員當場表示“身體本能抗拒繼續食用”。
雖然配料表中標注使用了羥丙基二磷酸酯等合規水分保持劑,專家也指出合法范圍內的食品添加劑對人體無害,但口感劣化與整體品質下滑已明顯突破消費者的容忍邊界。
![]()
何總舉例說明,有位客戶今年8月開業,首批采購投入兩千多元,結果一個月后便被迫停業。
初期依靠平臺補貼與限時折扣帶來短暫訂單高峰,一旦活動結束,日均訂單量驟降至二十多單,扣除各項成本后基本零收益。
廠家所承諾的“輕松實現四五百單”多屬夸大宣傳,實際情況可能連每天五單都難以維持。
預制菜料理包的發展如同高速前行的列車,在資本逐利與效率至上的雙重推動下,正在深刻重構我們的日常飲食結構。
從生產端的質量參差不齊,到平臺端的算法擠壓,再到創業者自身的生存困境,這場無聲的食品變革正引發廣泛的社會反思。
![]()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賴陽分析認為,未來預制菜行業將走向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一是依托連鎖品牌與中央廚房體系打造的高端標準化預制產品線;二是以低價料理包、代工貼牌為主的“灰色預制菜”陣營。前者體現的是效率提升與安全保障,后者則充斥著投機行為與秩序混亂。
![]()
在中國崇尚“鍋氣”與“現炒煙火味”的飲食文化背景下,消費者對食物本真味道與用餐體驗的期待,與工業化流水線制造出的“標準風味”形成了強烈反差。
社交平臺上,標榜“童年記憶味道”的鄉村沙瓤番茄受到熱捧,網友甚至對運輸過程中產生的磕碰表現出極大寬容。
這股悄然興起的“反工業化”慢消費潮流,或許正是公眾對餐桌自主權的最后一道守護。
未來的預制菜產業,必須在運行效率與產品品質、統一標準與個性表達、資本回報與用戶權益之間找到可持續的平衡點。
唯有如此,這場靜默蔓延的食品革命才能真正回歸本質,服務于人們對健康、美味與美好生活的深層追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