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熱吃”,這句在飯桌上常常聽到的溫馨話語,如今卻被健康研究敲響了警鐘。有研究指出,長期食用溫度超過54℃的食物,可能會悄然增加患食道癌的風險,這一警示對于我國這個食道癌發病率較高的國家而言,尤為關鍵。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明確將高于65℃的食物及飲品列為潛在致癌物,這意味著我們習以為常的飲食高溫偏好,或許正不知不覺地將自己置于疾病的威脅之下。
西安市61歲的李奶奶一直熱衷于食用熱燙食物,偶爾出現的咽部及胸骨后不適,并未引起她的重視,飲食習慣也未改變。直到10余天前,一碗熱燙餃子引發了胸骨后燒灼感伴吞咽不暢和食欲欠佳等癥狀,李奶奶這才急忙前往西安市紅會醫院消化內科就診。
胃鏡檢查顯示李奶奶的食管表面凹凸不平,血管結構紊亂,病理活檢證實為食道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病灶發現較晚,李奶奶已錯失內鏡下治療的機會,只能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為“趁熱吃”的習慣付出了沉重代價。
西安市紅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韓霜介紹,從醫學原理上講,人體食管黏膜雖具備一定的溫度耐受能力,但并非毫無極限。當食物溫度超過65℃,如熱茶、熱湯、熱粥等,食管黏膜會遭受直接燙傷。偶爾的燙傷,黏膜尚可勉強自我修復,但頻繁“趁熱吃”,則會使食管黏膜陷入“受傷-修復-再受傷”的惡性循環,為食道癌的發生創造條件。韓霜說,相關研究數據顯示,54℃的熱刺激會激活促癌通路,推動食道癌的發生發展;長期飲用超過60℃茶飲的人群,患食道癌的風險更是會增加41%。
然而,食道癌的誘發因素并非僅僅局限于食物溫度。韓霜提醒,長期吸煙、酗酒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煙草中的尼古丁、焦油以及酒精,都會對食管黏膜產生刺激與損害,與熱損傷形成協同作用,加速病情發展。此外,長期食用腌制、霉變食物,其中所含的大量亞硝酸鹽、黃曲霉毒素等致癌物質,同樣為食道癌的發生埋下了隱患。
尤其冬季,很多人喜歡“趁熱吃”,為有效降低食道癌的發病風險,韓霜建議大家改變“趁熱吃”的習慣。在日常飲食中,等待食物冷卻至40-50℃左右再食用,既能享受美食口感,又可保護食管黏膜免受高溫傷害。同時,應堅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煙限酒,減少腌制、霉變食物的攝入,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取量,全方位維護食管黏膜健康,提升身體整體免疫力,遠離食道癌的潛在威脅,守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