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特朗普終止美加所有的貿易談判還不到24小時,加拿大就變臉了,要對中企重拳出擊。
![]()
特朗普日前突然叫停所有美加貿易談判。
為啥呢?美國給出的理由是,加拿大安大略省耗資7500萬加元拍了一條反關稅廣告,內容用了美國前總統里根的音視頻,并且“曲解”其言論。
然后不到24小時,加拿大就宣布對中國卡車車身啟動反傾銷調查。
這兩件事湊得這么近,真的只是巧合嗎?恐怕沒這么簡單。
先看特朗普終止談判的理由,表面上是“廣告侵權”,可仔細看這個時間點就會發現不對勁。
美國最高法院11月初就要開庭,審的正是特朗普政府加征多數關稅的合法性。
有消息說,一旦法院判美國輸,政府可能得退回去近1萬億美元的關稅收入,財政部之前私下都把這稱作“災難性后果”。
![]()
安大略省的廣告剛好戳中了這個痛點。
里根是美國保守派眼里的“自由貿易標桿”,廣告把他塑造成“反關稅代言人”,難免會影響輿論對最高法院裁決的期待。
說白了,廣告只是個“由頭”,美加談判真正卡殼的,從來都是鋼鋁關稅減免、汽車產業配額這些實打實的利益分歧。
再看加拿大的動作,不到24小時就把矛頭對準中國卡車車身,這個時機選得太微妙了。
加拿大對美出口占比常年維持在75.9%,去年美加商品貿易額剛突破1萬億美元,鋼鋁、汽車這些支柱產業,幾乎綁在美國產業鏈上。
之前特朗普因為數字服務稅、鋼鋁關稅兩次中止談判,加拿大哪怕一開始加了報復性關稅,最后還是悄悄取消了大半,畢竟惹不起美國。
![]()
這次顯然也是一樣。
美加談判陷僵局,美國又面臨關稅合法性爭議,加拿大對華搞反傾銷,既是向特朗普表“盟友忠心”,也想換美國在鋼鋁配額上松口。
更何況中國卡車車身這幾年靠著模塊化生產和成本優勢,確實擠壓了加拿大本土廠商的市場,拿“反傾銷”說事,既能討好美國,又能安撫國內汽車產業,看起來是“兩頭占便宜”。
可加拿大忘了,去年的教訓還不夠深刻嗎?
2024年8月,加拿大跟著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100%關稅、鋼鋁加25%關稅,當時不少人說這是“押注美國市場”。
結果呢?中國對加電動車出口從月銷近9000輛直接跌到100輛,降幅快99%。
沒過多久,中國就對加拿大油菜籽、水產品啟動了更嚴的檢驗檢疫,加方相關出口額三個月內掉了30%。
![]()
而這次針對卡車車身的調查,風險其實更大。
加拿大本土卡車廠用的車身組件,有近四成來自中國,一旦加征反傾銷稅,車企成本肯定漲,最后要么自己扛著利潤縮水,要么把漲價轉嫁給消費者,等于給本國通脹“添亂”。
往大了看,這24小時里的兩件事,其實是美國“以盟制華”策略的又一次落地。
特朗普上臺后,一直想拉著盟友搞對華貿易圍堵。
在亞太撮合芯片聯盟,在歐洲強化貿易技術理事會,北美這邊自然要抓牢加拿大。
畢竟加拿大既是“五眼聯盟”成員,又是北美產業鏈關鍵一環,讓它在對華貿易上“站隊”,既能削弱中國產品在北美市場的份額,又能給其他盟友做“示范”。
但這里有個繞不開的問題。
![]()
本月初,加拿大總理卡尼才公開說,要在未來十年把對非美市場的出口翻一番,核心就是想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現在為了緩和美加關系,又對華搞反傾銷,這不等于自己打亂了“貿易多元化”的節奏?
一邊想擺脫美國依賴,一邊又跟著美國遏華,加拿大這樣的“左右橫跳”,到底能撐多久?
美國的關稅合法性爭議還沒塵埃落定,加拿大就急著對華出手,這場聯動已經把盟友之間的利益算計擺得明明白白。
但貿易博弈從來不是“選邊站”就能贏的。
![]()
加拿大要是繼續把對華政策當美加談判的“籌碼”,最后很可能落得“討好不了美國,又丟了中國市場”的下場。
畢竟中國既是加拿大農產品的重要買家,也是其制造業所需的關鍵供應鏈伙伴,真把這條路走死了,后悔的會是誰? 相信大家心里都有答案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