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的終點,謠言的起點
10月25日,昆明理工大學呈貢校區,一名29歲的校外人員羅某選擇在校園內結束自己的生命。一個年輕生命的逝去,本應引發哀悼與反思,但事件的走向卻令人心寒。
短短幾小時內,網絡迅速被“導師壓榨導致學生自殺”的傳言淹沒。情緒化的指控、對高校導師群體的討伐、對教育體制的質疑……無數人借著“正義”之名,將悲劇編織成一場流量狂歡。直到10月29日,昆明市公安局呈貢分局的一紙通報,才勉強撕開了謠言的裂口:羅某的死因是與一名在校女生的情感糾紛,與導師無關,更與“壓榨”無關。
![]()
二、誰在制造“完美敘事”?
為什么“導師壓榨”的版本能迅速引爆輿論?
因為它契合了人們對“高校黑暗面”的想象,滿足了部分人對“弱者受欺”的共情需求。在真相未明時,一個符合大眾心理預期的故事,往往比事實更容易傳播。
可誰還記得那個在謠言中“被定罪”的導師?誰又關心羅某在情感困境中的掙扎?當逝者成為輿論的工具,活著的人又在扮演什么角色?
三、謠言的代價,由誰承擔?
- 逝者蒙冤:羅某的死亡本是個體悲劇,卻被扭曲成“制度犧牲品”,他真實的痛苦與糾葛被粗暴掩蓋。
- 導師受害:無端被卷入輿論漩渦的導師,職業生涯與個人名譽遭受重創,澄清之后又有幾人愿意道歉?
- 社會信任崩塌:每一次謠言的傳播,都在透支公眾對真實事件的敏感度。當下一次真正的不公發生時,人們是否還會相信?
四、網絡不是法外之地,更不是情緒垃圾場
警方的通報中有一句值得所有人警醒:“網絡絕非法外之地”。
我們習慣了在鍵盤上審判他人,卻忘了每一個未經證實的轉發,都可能成為壓垮當事人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憤怒取代理性,情緒掩蓋真相,我們與謠言共謀的,將是整個社會的信任基礎。
五、在真相與共情之間,守住人性的底線
面對悲劇,我們當然應該追問原因、反思制度,但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
- 讓子彈飛一會兒:在信息未明確前,保持冷靜勝過盲目站隊。
- 為逝者留一份尊嚴:不消費死亡,不利用悲傷。
- 用理性照亮黑暗:只有真相配得上我們的憤怒,也只有正義配得上我們的呼聲。
羅某的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9歲,而網絡謠言的殺傷力卻不會隨真相公布而停止。今天,我們為他發聲,不僅是為了澄清一樁冤屈,更是為了呼吁:別讓下一個悲劇,在謠言中重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