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宣布"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試射成功的消息,讓人恍若回到2018年——他身著迷彩服坐在長桌后,面帶標志性的自信神情宣稱:"這是最后一次試射,導彈具備無限射程,全球獨一無二。"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俄方確實提供了試射證據:10月21日,該導彈持續飛行15小時、航程1.4萬公里,繞地球小半圈后命中目標(落點未公開)。俄軍總參謀長格拉西莫夫更補充稱"這并非極限性能",暗示導彈射程仍有提升空間。
![]()
按俄方表述,"海燕"導彈的威懾力堪稱"末日級":采用核動力推進,可實現超長續航與超低空飛行,具備不規則變軌能力,現有反導系統難以攔截。北約為其賦予代號"天墜",足見對其忌憚。但西方軍事專家普遍認為,該導彈技術存在嚴重缺陷——核動力裝置小型化尚未完全成熟,飛行過程中可能釋放放射性物質,一旦失控墜毀,將造成類似切爾諾貝利的生態災難。
普京顯然不在乎技術風險,他要傳遞的核心信號是"戰略升級":在烏軍持續反攻、西方援助未減的背景下,俄方不排除動用核武器,且不是傳統戰略核力量,而是可靈活部署的戰術核威懾。這種表態并非空穴來風,2019年該導彈就在北冰洋試射時發生爆炸,輻射云擴散數百公里,挪威監測站當時已捕捉到異常輻射數據。如今俄方宣稱"試射成功",本質是一場豪賭——賭西方不敢冒險質疑,更不敢加碼援助烏克蘭。
![]()
更具挑釁性的是,俄方提前通報美國這一試射計劃,俄駐美代表甚至宣稱"只有相互尊重的對話才能帶來成果"。這種"先放核彈再談尊重"的邏輯,絕非外交溝通,而是赤裸裸的核勒索——潛臺詞是"若繼續支援烏克蘭,我方將進一步升級核威懾,后果自負"。
![]()
對烏克蘭而言,這一消息無疑是沉重打擊。澤連斯基剛結束前線視察,就需面對俄方核威懾升級的現實,而他此前早已警告"普京不會止步于常規戰爭,只會不斷突破底線"。如今俄方將烏克蘭周邊變為核動力導彈試驗場,徹底堵死了和平談判的可能性——當一方用核武器作為談判籌碼時,所謂"停火"不過是對另一方主權的變相剝奪。
國際社會的擔憂并非多余:"海燕"導彈若部署,歐洲上空將長期漂浮"核幽靈"——它無需實際引爆,僅持續飛行就會形成持續性威懾,其核動力裝置一旦出現故障,后果不堪設想。更危險的是,該導彈的"無限射程"意味著可能偏離預定航線,若誤闖波蘭、羅馬尼亞等北約國家領空,極易引發核危機。俄方宣稱"具備精準控制能力",但2019年的爆炸事故已證明其可靠性存疑,沒有國家愿意拿國民安全賭俄方的技術自信。
![]()
透過核威懾的表象,不難看出普京的深層焦慮:俄軍在前線進展不順,西方援助雖有波動但未中斷,F-16戰斗機已投入戰場,遠程導彈持續威脅俄本土。此時亮出"海燕"導彈,實則是因常規戰力不足而尋求核兜底,試圖通過"核恐怖平衡"迫使西方讓步。這種國家級的核恐怖主義行徑,打破了冷戰后形成的核威懾默契——將核武器從戰略威懾工具轉化為日常談判籌碼,嚴重沖擊國際秩序。
普京真正的底氣并非來自導彈性能,而是"不確定性威懾"——他不需要真的使用核武器,只需讓西方相信他"敢用",就能達到戰略目的。但這種威懾存在致命反噬:威懾越升級,西方對烏克蘭的安全承諾越堅定,畢竟沒人愿意向核勒索低頭;同時,核動力導彈的持續試射也會加劇俄國內生態風險,一旦發生事故,將引發國內民眾不滿。
烏克蘭的立場始終清晰:不會因核威懾而退縮。正如澤連斯基所言,"今天退讓一寸,明天俄方就會將導彈飛到首都上空"。對烏克蘭而言,這場戰爭早已超越領土爭端,成為捍衛主權與生存權的抗爭。而對世界而言,縱容核威懾勒索將開啟危險先例——若核大國可隨意用核武器威脅小國,國際秩序將徹底崩塌。"海燕"飛得越遠,越暴露普京的權力焦慮;它或許能暫時拖延戰局,但終究無法改變戰場態勢,更無法掩蓋俄軍的戰略被動。烏克蘭不會等待導彈墜毀,世界更不該縱容這種核冒險——唯有堅定支持烏克蘭,遏制核威懾濫用,才能避免更大危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