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一個知青在看錢學森的論文時,發現方程推導錯了,就給錢學森寫信,誰知錢學森不僅回了信,還說:“感謝您指出我的錯誤!”
頂級科學家錢學森一直被無數青年視作偶像,但在1964年的新疆,一位知青卻在一間低矮房屋里,盯著錢學森的論文,眉頭緊鎖,心中盤旋著一個難以啟齒的懷疑。
那年冬天,天寒地凍,空氣里都是煤煙味,郝天護把自己裹進舊棉衣,書桌上攤著的不是小說,而是一本剛到手的《力學學報》,上面印著錢學森的名字,每個字都像是權威的標志。
可問題就在那幾個推導的標號邊上,郝天護反復計算,甚至把草稿紙揉成團又攤開,心里冒出“錢先生會不會寫錯?”的疑問,這種想法讓他連飯都吃不下,腦海里全是公式的推演過程。
![]()
他自己也不敢相信,畢竟那是錢學森啊,那個被稱為中國航天之父的人,他的論文怎么會有問題,可越算越覺得不對勁。
在新疆的寒夜里,煤油燈下,郝天護終于下定決心,他翻出信紙,字跡有些發抖地寫下自己的疑問,信的結尾,他甚至加了一句“如果冒昧,請見諒”,然后把信封貼好,寄往千里之外的北京。
信寄出去以后,郝天護心里沒底,畢竟自己只是個剛分配到邊疆的青年,論文作者卻是全國聞名的科學大家,這封信會不會直接被忽略,他自己都覺得不太可能有回應。
時間一天天過去,來往的郵差換了好幾個,郝天護已經把這事快忘了,偶爾在田里干活時也會想起,但心里那點希望早就變得模糊。
直到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個讓他目瞪口呆的包裹,里面有一封厚厚的信,紙張和字跡都極其熟悉,落款正是“錢學森”,那一瞬間,他感覺自己的手在微微發抖。
信紙上,錢學森沒有絲毫架子,開頭就寫道:“感謝您指出我的推導問題,您的認真極大地幫助了我”,他甚至反復用“您”來稱呼郝天護,把這個遠在邊疆的年輕人放在了平等的位置。
![]()
信里,錢學森詳細分析了郝天護的推導過程,肯定了他的發現,還建議他把自己的思路寫成論文,投稿到《力學學報》,并且說“這對學術交流很有意義”,沒有一句話帶著不快,反而透著真誠的欣賞。
郝天護讀完信以后,心里像被點著了一樣熱,他沒想到科學泰斗會親自回信,甚至還用如此尊重的語氣和他討論問題,這種被認同的感覺,比冬天的一盆炭火還要溫暖。
后來,他真的按照錢學森的建議,把推導過程寫成了論文,那篇文章順利的發表出來,他的名字第一次和錢學森一起出現在了專業刊物上,這讓他堅定了繼續學術研究的信心。
![]()
其實,對郝天護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那篇論文能否發表,而是錢學森那種坦蕩和謙遜,給了他無窮的勇氣,讓他覺得科學世界里,只要有真理,身份和地位就不那么重要。
錢學森本可以選擇不理會一個普通青年的質疑,甚至大可以用一句“另有考慮”搪塞過去,但他沒有,他用實際行動告訴所有人,科學的高墻是用平等和自省搭建的。
那封信在郝天護心里種下了一顆種子,后來他多次在公開場合提起這段經歷,說“錢先生的信讓我相信,只要認真,真理就不會被忽略”,這句話也成了他教學生時的口頭禪。
錢學森一直強調“學術無小事”,他曾經和助手說,科學界不能有面子問題,發現錯誤就該承認,只有這樣,國家的科研事業才能進步,這種態度深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
1964年那場書信交流,表面上只是一個數學方程的推敲,實際上是兩個時代的握手,是科學精神的真實寫照,也是中國學術界難得的溫情時刻。
外界總覺得科學家高不可攀,難以接近,其實真正的大家風范恰在于此,既敢于承認錯誤,又懂得激勵后輩,這種坦蕩,才是最打動人的力量。
郝天護后來成了知名學者,每次有人問起他當年的選擇,他總說“是錢先生的信讓我相信自己”,這種肯定遠比任何獎狀都要珍貴。
有人曾經試圖用各種方式考證這段往事,甚至有人質疑細節,但錢學森那封信確實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一個年輕人,也成了中國科研界的一段佳話。
直到很多年后,郝天護還保存著那封回信,信封已經泛黃,紙頁也有些破損,但上面的字跡依舊清晰,每次翻看,他都能感受到當年那股溫暖的力量。
科學的進步,靠的不只是天賦和努力,更需要一種互相尊重、敢于質疑的氛圍,錢學森用一封信告訴了所有人,真正的學問,從來都不分高低貴賤。
這種精神一直在流傳,即使時代變了,學術的根基卻從未改變,真正的科學大家,靠的不只是頭銜和榮譽,更靠一顆永遠渴望進步的心。
參考信源: 從《錢學森書信》看錢老的科學精神 (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