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聲明:內容取材于網絡
2014年,莫迪政府高舉“印度制造”大旗,信誓旦旦要將印度打造成新的“世界工廠”。
但在短暫的投資熱過后,來到印度的外資企業們卻爭先恐后地演上了“大逃殺”,原因無他,再不跑就要被這群阿三坑死了!
從萬眾矚目的“投資熱土”到令人望而卻步的“營商雷區”,各大企業在印度的境遇仿佛經歷了一場魔幻現實主義的轉變。
![]()
就連最吃苦耐勞的中國企業,也在這里險些面臨山窮水盡的地步。
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財富中文網】【環球時報】(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從“印度奇跡”到“外資墳場”
11年光陰轉瞬即逝。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印度制造”,如今看來更像是一幅未完成的抽象畫——遠看頗有章法,近看卻不知所云。
![]()
彼時的印度,猶如一個剛剛開張的超級市場,貨架上擺滿了人口紅利、市場潛力、政策優惠等各種誘人商品。
國際資本聞風而動,蜂擁而至。中國企業更是帶著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真金白銀,想要在這片熱土上大展拳腳。
那時的新德里國際機場,隨處可見拎著公文包、行色匆匆的中國商務人士。
![]()
但回過頭看制造業在印度經濟中的比重不升反降,就業崗位的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勞動力的增加。
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那些曾經被寄予厚望的外資企業,正在上演一場靜悄悄的大逃亡。印度現在確實成了“世界工廠”——不過是專門生產外資撤離故事的工廠。
![]()
5月29日,我國特高壓巨頭保變電氣宣告結束在印度長達十余年的經營以不到投資額一半的“殘值價”撤離,那叫一個凄凄慘慘戚戚。
其實早在2023中企放棄3.3億美元投資計劃時,印度媒體就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但再多的報道也挽回不了任何人。
![]()
因為這些企業終于發現,剛來時他們享受的是貴賓待遇;后來變成了普通客人;現在倒好,直接成了重點懷疑對象!
外資企業的“闖關游戲”
在印度做生意,需要具備探險家的勇氣、哲學家的耐心,以及馬拉松選手的毅力。這里的一切,都像極了一場精心設計的闖關游戲。
![]()
印度的法律體系,堪稱世界上最復雜的拼圖游戲。數以萬計的法律條文,再加上各邦自行其是的地方法規,構成了一座令人生畏的法律迷宮。
更妙的是,這座迷宮的墻壁會隨時移動。今天還明確允許的事情,明天可能就成了一紙空文;在這個邦合規的操作,到了隔壁邦就可能面臨重罰。
企業家們不得不像偵探一樣,時刻關注著法律風向的變化。
![]()
在印度,時間似乎有著不同的計量單位。一個看似簡單的項目審批,往往要穿越十幾個部門,蓋上幾十個公章,耗時數月甚至數年。
這些部門之間還存在奇妙的“信息隔離墻”。同一個問題,A部門給出的答案往往與B部門截然不同,而C部門則會要求你重新從A部門開始。
![]()
外資企業的管理者們,不是在寫報告,就是在去政府部門解釋的路上。他們在印度雇傭的員工,甚至有一部分要專門負責與政府部門打交道,這部分人往往是最辛苦的。
印度稅務部門的突擊檢查,已經成了外資企業的“日常驚喜”。這種檢查從不提前預告,檢查標準也常常隨心所欲。
![]()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稅務官員們似乎對外資企業情有獨鐘。本土企業可能數年都遇不到一次全面稽查,而外資企業卻要月月備戰、天天準備。
有些企業現在已經把應對稅務檢查變成了一門科學。重要文件三重備份,財務記錄實時更新,辦公室永遠保持“迎檢狀態”。
![]()
印度制造重重困境
在印度獲取工業用地,堪比解開一道千古謎題。地契真偽難辨,所有權糾紛層出不窮,征地過程更是困難重重。
某制造業企業耗費三年時間,好不容易完成了土地收購的所有手續。就在準備動工之際,卻發現市場上出現了更先進的技術,當初的項目已經失去了競爭力。
![]()
印度擁有世界上最年輕的勞動力人口,這本是最大的競爭優勢。然而現實卻是:員工流動性極高,培訓成本驚人,專業技能人才稀缺。
印度員工深諳“跳槽致富”之道,通過頻繁更換工作來實現薪資增長。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人才,轉眼就成了競爭對手的得力干將。
![]()
而且這里基礎設施的落后程度,常常超出外資企業的想象。電力供應不穩定,規模稍大的企業都必須自備發電機;道路交通擁堵,物流時間永遠是個未知數……
面對日益嚴峻的營商環境,印度政府也并非毫無作為。近年來,印度陸續推出了多項改革措施:放寬外資準入限制、簡化審批流程、改善基礎設施等。
![]()
然而,這些措施在落實過程中常常遭遇“水土不服”。各邦執行標準不一,官員理解各有不同,使得改革效果大打折扣。
與此同時,外資企業也在積極調整戰略。有的選擇與本土企業合作,借助當地伙伴的力量應對復雜的營商環境;有的調整業務范圍,專注于印度市場最具潛力的領域……
![]()
但更多外企還是在碰壁之后選擇灰溜溜地離開印度,因為如今別說工廠,就連技術人員也在印度險些待不下去了。
甚至在7月,富士康的印度工廠還被曝光要求數百位中國工程師撤離這里,說得好聽點是為了保護本地就業,但背后的產品質量又該誰來負責呢?
![]()
結語
印度的故事遠未結束,但教訓已經足夠深刻:營商環境不是靠口號就能改善的,外資信心不是靠承諾就能獲得的,“世界工廠”的夢想不是靠一廂情愿就能實現的。
資本向來精明,它用腳步投票,從不輕信承諾,只看重實效。而現在,這些腳步正在朝著印度的大門緩緩移動。
![]()
或許,印度真正需要制造的,不是琳瑯滿目的商品,而是一個讓企業安心經營的環境。畢竟,再宏偉的藍圖,也要從打好地基開始。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內容信息源自:【財富中文網】【環球時報】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