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質量報全媒體評論員 李曉龍
據媒體報道,近日有網友反映,打開寶寶巴士旗下“寶寶巴士兒歌”App時,開屏會被推送成人低俗廣告。對此,寶寶巴士緊急回應稱,問題廣告來自“第三方”且已下線。
寶寶巴士這種“甩鍋式”辯解,很難平息家長們的焦慮與憤怒,更在法律法規面前站不住腳。一方面,2024年施行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明確要求,面向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應用不得推送危害其身心健康的內容。而寶寶巴士App中的“第三方”廣告,不僅帶著誘導性文案,還設置隱蔽關閉按鈕制造誤觸陷阱,讓孩子不經意間接觸不良信息,既涉嫌違法,更直接損害了未成年人權益。另一方面,《廣告法》早已明確廣告發布者的法定審核義務,寶寶巴士將責任推給“第三方”,本質是在規避自身應盡的主體責任。
需要指出的是,此類事件并非孤例。2024年就有多位消費者向媒體爆料,家中未成年人在“喜馬拉雅兒童”App上,接觸到了涉及家庭倫理、暴力等違背主流道德觀的不良內容。近年來,兒童App領域亂象頻發,暴力廣告、擦邊信息、賭博鏈接等屢禁不止,本質就是運營方漠視法律義務、突破未成年人保護紅線,任由商業利益壓倒社會責任的必然結果。
針對兒童App領域亂象,網信、市場監管等部門持續加大治理力度,壓實平臺、運營主體責任,遏制不良信息隱匿傳播,一批問題突出的平臺和運營賬號被依法嚴肅處置。但寶寶巴士此次事件,再次敲響全行業整改的警鐘。
兒童的網絡世界,絕不該成為“成人陷阱”的滋生地。唯有平臺和運營方徹底摒除僥幸心理,監管部門進一步擰緊責任螺絲,社會各界形成監督合力,才能讓兒童App真正成為陪伴孩子健康成長的凈土,而非逐利資本的博弈場。
![]()
![]()
來源 | 消費質量報
編輯 | 陳蕊妮
校對 | 聶行
責編 | 涂偉
審核 | 開永麗
版權聲明 | 本文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