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日本車企,在中國市場拼殺了小四十年,帶出來一群好徒弟,但最后的謝幕禮,只值一塊錢。
![]()
對,就是用一塊錢賣掉了自己在中國的合資股權,這大概相當于開服玩家練了幾個大版本的號,最后因為退環境只能賤賣,不是慘在價格,而是慘在姿態。
這家車企,就是鈴木。
![]()
八十年代,它把造K-Car的技術帶進中國,教長安、昌河、哈飛怎么造微車,堪稱“中國微車教父”;但三十年后,它又成了“看誰都叫爸爸”的另一個版本“叫父”。
![]()
從“全民汽車”到“1元甩賣”,鈴木沒爆雷、沒丑聞,卻成了第一個被中國市場淘汰的日本車企。
開局摸到王炸,結果把對三留作底牌,所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大家好,我是黃師傅,本期二樓話題,我們就來聊聊鈴木在中國的故事。
技術「火種」(1980s-1992)
對中國汽車來說,鈴木最早的身份,是“技術供應商”。
![]()
八十年代初,改革春風吹滿地,全社會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汽車作為更高效的生產工具,被提到了民用領域戰略產業位置,軍工行業在政策主導下迎來“軍轉民”的調整,原有的高精尖設備與人才迅速轉向汽車行業。
![]()
門檻低,也更符合社會需求的微車,成了最穩妥、成本最低的試錯起點。
微車這種東西,日本做得最好,尤其是鈴木,Carry系列產品連續霸榜多年,于是為尋求技術支持,大概從1980年開始,昌河、長安、哈飛等軍工背景企業開始購買不同版本的第七代Carry作為樣車分解、仿制。
![]()
哈飛仿制ST30型第七代Carry生產出了松花江WJ110單排貨車;
![]()
昌河仿制ST90V型Carry生產出了昌河CH730微面(后更名為CH110X、CH1010),就是當年北京遍地跑的黃蟲:“昌河小面”出租車;
![]()
![]()
而長安仿制ST90K型Carry,在1984年生產出了長安SC1011單排貨車;
![]()
這三家,也是國家明確的四大微車定點生產廠家之三。
到1984年,鈴木與三家企業正式簽訂技術合作協議。
![]()
鈴木Carry又成了松花江HFJ6350、昌河昌鈴王、長安SC6330、長安之星系列、東風小霸王系列等等車型的原型車。
那時候,全中國八成的微車,發動機、底盤都多少帶著鈴木的影子,你家要是早年有過面包車,十有八九跟鈴木沾點關系。
對鈴木來說,在中國的第一步相當成功,于是在九十年代趁熱打鐵,在人們的需求進階,開始需要微型轎車時,果斷導入了在日本大火的1984年推出的第二代奧拓。
![]()
并且分給了重慶長安汽車、湘潭江南汽車、吉林江北汽車、西安秦川汽車四個廠家,長安生產零部件,再分別由四家工廠組裝成整車,掛不同的車標,由于售價低、實用性強,奧拓火遍大江南北,形成了南奧拓北夏利的格局。
![]()
![]()
在鈴木看來,自己做的是“知識付費”生意,可以長期用小車拿捏中國市場,這個邏輯沒錯,但是他們忽略了兩個問題:
一,我們選擇小車作為起步,就是因為它簡單,一個簡單的東西哪有什么護城河?
二,我們又不是永遠需要你的小車和技術……
![]()
這種情況在九十年代中期,老三樣上市之后就已經開始顯現,也是鈴木最終退出中國的根本原因,但對當時的鈴木來說,只是技術性調整,完全沒在怕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