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0時整,在現場人群的齊聲倒計時中,紹興博物館府山館準時熄燈告別,標志著紹博老館正式結束運營,為其15年的歷程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紹興博物館,1992年在越城區延安路始建,是為1.0版本;2010年遷址越王城歷史文化保護區,進入2.0版本時代;明年,遷址鏡湖,進入3.0版本時代。
這座承載著紹興文明基因的場館,不僅是單純的文物展示,更承擔著一種精神上的責任,連接著紹興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文脈初興
紹興博物館的根系,深植于30余年前的文化覺醒。1990年4月,紹興旅港市政協委員聯名提案建造紹興博物館,得到紹興市政府、市政協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積極響應,文物管理部門迅速運籌。
1991年4月,市政府作出建館決定,不久,成立紹興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同年7月,車越喬、章傳信、徐仁昌等紹興籍旅港同胞和海外僑胞捐資350萬元,成為博物館建設的首項資金。
1992年3月,市編委辦發文同意成立紹興博物館;同年4月,博物館舉行奠基儀式,初建館舍在越城區延安路481號。
![]()
紹興博物館延安路館。
1993年3月,博物館一期工程(主展館、辦公樓、聯建的文物公司)和基本陳列同時完成;同年4月6日紹興博物館隆重開館。
1996年6月至1997年8月,博物館二期工程(輔助展館、多功能廳、聯建的文物公司庫房)建成,并在浙江省自然博物館的幫助下,輔助展館布置為自然科普展覽,于同年9月28日對外開放。
2000年3月至2001年4月,沈園三期擴建和博物館后園整合工程竣工,博物館真正實現了“館中園、園中館”的總體規劃。
2001年11月至2002年2月,由紹興旅港同鄉會榮譽會長車越喬資助,對博物館基本陳列設施及部分內容進行改進和調整,使陳列內容與形式更協調、更貼近觀眾。
文化地標
2010年7月,紹興博物館遷址越王城歷史文化保護區內(偏門直街75號)。新館占地面積6053平方米,建筑總面積9533平方米,主展廳1800平方米,分基本陳列和臨時展覽兩部分。步入博物館展廳,迎面即是三面大的仿古銅鏡,它既是古越文化光彩炫目的象征,更是昭示后人以史為鑒的寫實。
該館以園林式博物館為設計理念,采用前館后院的布局,館舍部分的中軸是廣場和主展館,東側是輔助展館和多功能廳,西側是辦公樓和文物公司,主展館平面呈兩個錯落交替的正方形,四坡面屋頂中間開天窗采光,稻黃色磚墻與孔雀綠琉璃瓦相互映襯,尤顯莊重,令人矚目;園林部分有亭臺橋廊、假山荷塘、秀木芳卉,環境幽雅,可供休閑。
![]()
紹興博物館府山館。
其建筑方案由唐玉恩設計,取紹興出土文物中的伎樂銅屋造型,為青銅瓦四坡屋面,外墻用紹興東湖青石飾面,整體建筑既依托越王城的歷史文化背景,又融合府山優美的生態自然環境,獨特的建筑風格讓它很快成為紹興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紹興博物館典藏文物1.56萬件(組),以新石器時代的石鉞,商周至春秋戰國的印紋陶、原始瓷、越王劍,漢代至唐代的越窯青釉瓷、會稽銅鏡,明清時期的書畫作品為特色。
基本陳列“越地春秋——紹興歷史文化”,以紹興歷史文化地理為地域范圍,以紹興歷史發展為脈絡,以紹興重要歷史時期為節點,分為“先越、越國、會稽郡、越州、紹興府、近代紹興”6個部分,系統展示從舊石器時代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文化。陳列共展出文物和標本1000余件(組),輔以大量文獻、圖片資料和場景、多媒體解讀,展現源遠流長的越地文明,是一部立體式的紹興通史。
而臨時展覽則有“越地遺珍”“蘭亭的故事”“畸人青藤”等等。“多年來,紹博展覽始終深耕對地域文明的深度解讀與現代表達,以文物為媒,以史為脈,串聯起越地文脈的千年流轉。其中精心設計的展板、反復調試的燈飾、細致耐心的解說,都凝結著文博人對歷史的敬畏和創新的勇氣,讓觀者在時空交錯中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共鳴。”紹興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表示。
鏡湖新篇
近日,第18屆加拿大GPD設計大獎公布獲獎名單,紹興博物館新館展陳設計方案從全球眾多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榮膺文化空間類金獎。獲得這一國際殊榮,不僅標志著其展陳設計理念得到了國際前沿視野的充分認可,更意味著紹興獨特的地域文化成功找到了與世界對話的現代表達方式。
![]()
紹興博物館鏡湖館。
紹興博物館新館,是鏡湖新區湖東片區的首個落地項目。新館位于解放大道與群賢路交叉口東北角,總建筑面積約4.6萬平方米,館內將設基本陳列廳、臨展廳、文物庫房、教育互動區及學術報告廳等多個功能空間,并同步營建具有江南水鄉韻味的內部庭院。
新館究竟憑借什么打動了國際評委?其關鍵所在就是擁有清晰而深邃的敘事邏輯。新館以“城市發展歷史”為經線,以“城、水、物、人”四大要素為緯線,編織出一幅立體、生動的紹興文化全景圖。內容框架沿著“稽山鑒水”“越國春秋”直至“近現代紹興”等七大歷史階段徐徐展開,不僅突出展示了越國霸業、魏晉風度、浙東唐詩之路等六大核心文化的輝煌,還以三次筑城、千年治水史、名士群體以及越窯青瓷、“三缸”物產等為輔線,系統梳理了地域文明的生成機制與獨特風貌。
在展示手法上,方案做到了“焦點”與“背景”的和諧統一。一方面,它讓館藏精品文物成為敘事的主角,以文物數量優化展陳結構,確保每一件珍品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闡釋。另一方面,它從自然史的宏大視角切入,通過地層復原、動態地形投影和遠古動物遺骨等展項,生動再現紹興史前生態,深刻傳遞出紹興“文明與自然共生”的哲學理念。
目前,紹興博物館新館內部裝飾與陳列布展工作正全力推進。項目建造經理胡放表示,他們正通過動態優化人力資源和強化材料保障,全力沖刺年底全面完工的建設目標。
據悉,紹興博物館新館的公共空間不僅涵蓋了庫房、多功能廳等專業功能區,更結合研學互動、文創體驗,旨在打造充滿活力的網紅打卡點。“這里將不僅是一個陳列文物的場館,更是一個開放型、共享型的城市文化客廳。”紹興博物館相關負責人說。
來源:網絡
小編的工資就靠你們啦!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