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6年( 1927年 ) 4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鑒于從晚清以來國人一直被歐美國家欺辱, “洗刷東亞病夫恥辱”的呼聲越來越高 ,加上當時社會有呼吁弘揚國術、提升國民體質的訴求,于是拉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國術館”建設運動。
先是由立法委員、西北軍將領張之江、東北軍將領李景林向立法院建議,創建中央國術館,全稱為“國民政府直屬國立南京中央國術(研修)館”,簡稱“央館”,在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林森等人的支持下,于1926年6月下旬在首府南京西華門頭條巷6號(一說韓家巷)開始籌建。
到了1928年6月底,中央國術館宣告成立,并要求各省、市(縣)成立分館與支錧。
最初,中央國術館在館內設立了“少林門”與“武當門”——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被定性為“內家功夫”,劃入武當門,門長是孫祿堂;其余武術拳種,如查拳、譚腿等,皆被定性為“外家功夫”,劃入少林門,門長是王子平。
后來發現不能這么搞,會引起門派紛爭,要鼓勵武林團結,經過商議后,取消了“少林門”與“武當門”的建制。
中央國術館牽頭舉辦全國性的武術比賽“國術國考”。
![]()
圖一:張之江
![]()
圖二:李景林
![]()
圖三:晚年王子平(左)與中年孫祿堂(右)
![]()
圖四:中央國術館全體成員合影
![]()
圖五:1928年全國國術大會開幕式留影,蔣介石居于前排正中,馮玉祥等其他軍政要人也有參加。主席臺懸掛的對聯是“男兒好身手,民族真精神”。
![]()
圖六:蔣介石、馮玉祥發表演講及會場牌樓
![]()
圖七:國術國考中的套路演練
當時,江蘇省政府諸委員也發出《關于成立江蘇省國術館的倡議書》,1928年6月1日省政府函聘張之江、李景林、何玉書、張乃燕、陳和銑、茅祖權、鄭佐平、王子平、王潤生、孫銘、李錦文、金淑黃、鈕永建為江蘇省國術分館董事,籌備館務進行事宜。
6月27日,省政府委員會通過《江蘇省國術研究分館章章程》,并對人事作了安排,然后董事會 通過章程和組織法,7月1日籌備完成,并在這一天宣布正式成立江蘇省國術館,地點設在南京道署街江蘇水陸公安管理處舊處。
江蘇國術館設立館長、副館長、董事會,特邀了一批當時武術界非常有名的高手擔任教習,其中以孫祿堂、楊澄甫、田兆麟、金佳福、孫存周、胡鳳山、李慶瀾、郝月如等最為有名。
![]()
圖八:1928年7月2日《民國日報》
1928年7月27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正式批準鎮江為江蘇省省會,于是江蘇國術館搬遷到鎮江。
經過3個月的搬遷籌備,1929年2月19日,江蘇省國術館遷至鎮江辦公,地點在新西門陽彭山北五省會館。(如今登云路一帶)
這座江蘇國術館,拉開了近代鎮江武術史的序幕。
![]()
圖九:江蘇國術館遷往鎮江
![]()
圖十:1929年,江蘇省國術館教習(右)與省府衛隊長(左)合練“單刀破花槍”
01
江蘇國術館是近代武術發展歷史中非常有名氣的一座武館,期間很多武術名家和當時武 術界的有識之 士一起為中國武術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因為江蘇是經濟大省,鎮江又是金融重地,所以資金是充足的,江蘇省主席鈕永鍵擔任館長時期,特別 聘任武林泰斗孫祿堂先生,來鎮江擔任教務長并兼任副館長,實際主持江蘇國術館工作,每個月薪酬400銀元。
當時聘請的教習陣容很強大。
![]()
圖十一:江蘇國術館的“披身砍刀獨立式”
教務主任:孫祿堂;武當門教務長:田兆麟;少林門教務長:金佳福。
教習隊伍:
一等教習:楊澄甫(由孫祿堂特別邀請來鎮江,原為名譽顧問)、田兆麟、金佳福
武當門一等教習:蕭格清、于化行、孫國屏、張景祺
少林門一等教習:徐鑄人少林門二等教習:陳一虎
二等教習:金淑英
三等教習:孫百如
教習:孫存周、胡鳳山、李慶瀾、郝月如、孫振岱、李慶瀾、王普雨、宋長喜等
助教:陳敬承、白志祥、聞春龍、童文華、金士明、繆鳳池、黃思卿、吳明德、聞春龍、蕭漢卿等。
關于辦班情況,條件也非常好:
(一)國術師范講習所。
簡稱師范班。內分官警班和志愿班。招收學員一般為70—80人。官警班選送軍警人員參加訓練,各縣推薦1—2人。志愿班由各機關、團體志愿學武者參加訓練,經過考試,才能錄取入學。學期半年至一年,全天脫產訓練。國術館供膳宿。
(二)女子國術傳習所
簡稱女子班。招考志愿學武女子參加訓練,招收學員一般為20—30人,膳宿自理,故遠道負籍而來者寥若晨星。
(三)業余國術露天學校
簡稱露天班或民眾班。招收學員一般為200人左右。分成年、童子、女子三個班,不收費用,每天晨學習一小時左右。
學習的課程:主要是學習武術(形意、八卦、太極,少林等拳械),但也要學習三民主義和國恥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歷史),時間占20%。
當時鈕永建與孫祿堂主持的江蘇省國術館主要有兩個工作方向:一個是橫向,即面向全民健身,推廣普及武術;再一個是縱向,即注入現代精神,培養國術人才。
![]()
圖十二:江蘇國術館師范講習所學員練習形意拳
![]()
02
江蘇國術館的國術教習,相當見成效.
1929年5月31日《世界晚報》“女教官空手御兩盜”一文報道:“(江蘇國術館)孫祿堂之高足……大顯身手……兩盜均受傷……”
![]()
圖十三: 1929年5月31日《世界晚報》
報上刊登:
1929年5月30日,地處鎮江的江蘇省國術館的女教師金淑英,時不滿30歲,約好了閨蜜去鎮江郊外騎馬,結果因狂風大作,未果。金淑英將閨蜜送回到她的住處,然后獨自返回,這時已是旁晚6點左右。
當金淑英行至山門口白蓮巷時,遇見兩個男子迎面走來,靠近時見金淑英不備,突然抓住金淑英手臂,搶奪其手表和金戒指。事發突然,金淑英本能以所學的太極拳技法將其中一人打倒,另一劫匪搶前打來,被金淑英踢倒。
幾番惡斗之后,兩個匪徒見自己不是金淑英的對手,兩匪徒分南北兩個方向負痛而逃。金淑英選擇其一,在后緊追不舍。金淑英追擊途中遇到江蘇省國術館同事曹維邦,兩人分頭圍捕,由曹維邦將此匪擒獲。此匪名叫徐桂華,時年26歲,另一匪姓黃,是傷兵院的看護兵。
金淑英原是上海中華美術學校的美術老師,此時跟從孫祿堂學習孫氏太極拳不滿一年,以前沒有武術功底,平日也只練走架子,還沒有學習交手。金淑英與二劫匪格斗中的用法是出自本能將所學太極拳技法發揮出來。金淑英感嘆自己雖有臨機巧勁,但是一擊斃敵的能力還有不足,終究除了站了3個月的三體式外,還沒有練習形意拳,習孫氏太極拳也尚不及一年。
(①曹維邦是江蘇省國術館第一期師范講習所學員;②《江蘇省國術館十八年年刊》江蘇省國術館1929年7月編印)
![]()
圖十四:江蘇省國術館師范講習所學員習練太極拳摟膝拗步
![]()
圖十五:江蘇省國術館教練對練形意拳
江蘇國術館的武學思想主張拳與道和,除了普及國術,也培養出了很多優秀的人員,并為中國武術的規范與統一發展,探明了道路。
國術館前后開辦4年,為江蘇省水陸警官學校培育了一批國術教員,并為江蘇省61縣培育了數百名國術骨干。1930年,在全省61縣都成立了縣級國術分館,普及國術在全國各省中領先,國內國術大賽皆名列前茅。
1931年9月18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江蘇國術館組織了“義勇軍”,奔赴北方投入到抗日行動中。
![]()
圖十六:1931年10月3日《時事新報》“蘇省國術館義勇軍成立”
后“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進攻上海,時局震蕩,江蘇國術館宣告結束。
雖然江蘇國術館只有4年時間,但它在鎮江播下的種子,卻發 芽、開花、結果了。
孫祿堂、楊澄甫在鎮江留下不少太極拳親傳弟子,當時鎮江的一些學員,要求一等教習柳印虎繼續留在鎮江教拳。柳在在鎮東建立行鍵拳社,直至抗日戰爭爆發才停止。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隨后數十年,在鎮江市涌現出陳健侯、張祚玉、陸春椿,梁有俊、臧肇學(其子臧志國今在阿根延開武館)、周生洪(今江陰武術名家)等等一批武術名家,他們的徒子徒孫散布鎮江和滬寧線一帶,習武傳藝,蔚然成風。
如今,鎮江仍在傳承江蘇國術館多條血脈,如孫氏太極拳、楊氏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在張志毅、霍培林、葛澄等熱衷于弘揚中華武術的前輩推動下,積極整理匯總江蘇國術館的相關歷史資料,相信不久的將來,江蘇國術館必將中華武術精神傳承發揚光大。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