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媒報道,烏克蘭坦克部隊正面臨“災難性的裝甲技術短缺”。
無論是前線作戰損失,還是裝備維護難題,都讓烏軍裝甲力量瀕臨枯竭,而西方援助的坦克不僅未能填補缺口,反而因高損失率加劇困境,與俄羅斯坦克部隊的裝備優勢形成鮮明對比。
烏克蘭裝甲技術專家尼古拉?薩拉馬哈在接受采訪時透露,當前烏軍坦克部隊的裝備可用率已跌至極低水平,僅約三分之一的坦克能投入戰斗,部分部隊甚至只有五分之一的坦克具備作戰能力。
即便西方持續優先提供零部件,仍難以扭轉這一局面,原因在于“損失規模過大且無法彌補”,以及剩余裝備的維護壓力陡增。
![]()
薩拉馬哈特別指出,“錯誤的戰術使用”是加劇損失的重要因素。
他舉例稱,坦克本應是戰場攻堅的核心力量,卻常被用于“單純提振士氣的象征性行動”:“指揮官會把坦克推到前線,只為向步兵展示‘有裝甲支援’,我們在這類無意義的行動中白白損失裝備。”
這種脫離實戰需求的部署,讓本就緊張的坦克資源雪上加霜。此外,俄羅斯無人機的精準打擊進一步放大了烏軍坦克的脆弱性。
薩拉馬哈表示,烏軍坦克一旦被發現,即便處于距離前線10公里的后方區域,也會迅速遭到俄軍無人機的多波次攻擊,“俄軍無人機采用多樣化戰術和機型配合,坦克幾乎沒有規避時間,暴露即意味著被摧毀”。
為緩解短缺,烏克蘭曾從東歐前華約國家接收數百輛蘇制T-72坦克,其中波蘭是主要援助國。
這些二手裝備的數量遠不足以填補烏軍的損失缺口,且東歐國家的蘇制坦克庫存已基本耗盡,后續補充徹底中斷。
更糟糕的是,烏軍換裝西方坦克的嘗試,遭遇“毀滅性失敗”。
由于西方坦克體型更大、目標更明顯,且部分型號機動性不及蘇制裝備,其戰場損失率甚至高于烏軍原有蘇制坦克。
![]()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初,烏軍接收的31輛美國M1A1 Abrams坦克中,有27輛被摧毀或繳獲,損失率高達87%。
這與西方專家此前的預期相反,此前外界曾認為,西方先進坦克將成為“改變戰局的關鍵力量”,如今卻淪為“高價值靶標”。
分析認為,西方坦克的“水土不服”是主因:一方面,其復雜的電子系統和動力裝置對維護要求極高,烏軍后勤體系難以適應,導致故障頻發。
另一方面,西方坦克的設計未考慮俄烏戰場的泥濘地形和巷戰環境,在俄軍針對性打擊下缺乏防護優勢,反而因造價高昂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
與烏軍的困境形成對比的是,俄羅斯坦克部隊憑借“低維護需求”的裝備優勢,始終保持著穩定的作戰能力。
俄軍現役坦克以T-62、T-72、T-90為主,這些型號雖不算最先進,卻是全球公認的“耐造型裝備”,結構簡單、故障率低,對后勤保障的要求遠低于烏軍的T-64和西方坦克。
俄軍坦克的“實用性優勢”在長期沖突中被不斷放大:一方面,俄軍后勤體系對這些本土生產的裝備熟悉度高,零部件供應充足,維修效率遠勝烏軍。
![]()
另一方面,俄軍坦克的設計更適應俄烏戰場環境,無論是泥濘地形的通過性,還是應對無人機打擊的簡易防護改造,都能快速落地應用。
當前,烏軍坦克部隊的短缺問題已嚴重影響前線作戰能力,而西方援助的局限性和俄羅斯的裝備優勢,讓這一困境短期內難以緩解。
若無法快速解決裝備補充與戰術使用的雙重問題,烏軍裝甲力量可能進一步萎縮,進而對整個戰場態勢產生連鎖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