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關于“大學新生因色覺異常被退學”的新聞引發公眾熱議。涉事高校稱,學生在入學前的高考體檢中“未檢出”色覺問題,后在復查中被確診為色弱,因所學運動康復專業有色覺要求,遂作出退學處理。消息一出,輿論分成兩派:有人認為學校只是依規辦事,也有人質疑這樣的“合規”,是否真的合理。
![]()
運動康復專業對色覺有較高要求
其實,這起事件的雙方—學生與學校,都各有苦衷,也都沒錯。對學生而言,他或許從未察覺自己色覺存在問題,從小學到高中,體檢結果都“正常”。在2013年至2025年這十余年間,我國各地中小學雖普遍設有入學體檢項目,但色覺檢查多流于形式。醫生用幾張石原色盲圖快速篩查,光線不均、環境嘈雜、學生緊張,結果往往不夠準確。輕度色弱者在這種情況下極易被誤判為正常。據相關研究顯示,男性中約有4%至8%存在不同程度色弱,而中小學體檢的漏檢率卻可高達30%至50%。也就是說,一個孩子從小學到高中都被判定“色覺正常”,并不罕見。
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這名考生無意隱瞞,只是一次次“正常”的體檢讓他誤以為自己并無問題,那么他在高考體檢中如實參加檢測而結果仍為“正常”,自然無可指責。相反,如果事實證明他早已知曉色弱,卻故意隱瞞、甚至作弊通過高考體檢,那又是另一種性質。只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存在欺瞞行為。對一個剛成年的孩子而言,我們理應保留善意的假設。
![]()
高考色盲色弱的篩查只是通過幾張這樣的卡片
學校的立場,也有自己的“苦衷”。高校在新生入學后組織復查,本是教育部規定的必要程序,用于核實學生是否符合入學體檢標準。某些專業——尤其是體育、醫學、化工、設計等——確實對色覺有明確要求,既關系到學習內容,也可能影響未來職業安全。學校一旦發現體檢與招生要求不符,就面臨兩難:若繼續保留學籍,可能違反招生標準,留下監管漏洞,甚至對學生就業后造成更大的危機;若執行退學,又必然引起公眾質疑與對學生的同情。對學校而言,這是合規與人情的沖突,是制度與溫度的較量。
但制度之外,總該有一絲理解與彈性。畢竟,高校的使命不只是“篩選合格者”,更在于“成全追夢人”。如果這名學生并非作弊,而是被誤檢所累,那么簡單地以“程序合規”為由退學,雖合法,卻難言公正。教育的溫度,不應被制度的冷漠吞噬。更合理的處理方式,也許是先與學生溝通,說明現有專業對色覺的具體要求,告知其可能面臨的學習障礙,再提供轉入無色覺限制且與高考成績相符的專業選擇,把決定權交還給學生,決定是繼續求學還是復讀再戰。這樣既維護了制度的嚴肅,也保留了教育的善意。
![]()
與此同時,高考體檢本身也該被重新審視。色覺檢測設備、醫生培訓、檢測標準都亟需提升。建立第三方復核與申訴機制,讓那些因誤檢陷入困境的學生有機會自證,而非被動等待結局。這不僅是對個體的補救,更是對制度的完善。
輿論的熱度終將消散,但留給規則的反思不應止步。對一個剛邁入成年的年輕人而言,大學不僅是一紙錄取通知,更是命運的轉折點。若在這一刻,因為檢測誤差或制度僵硬而被迫離場,那是一種難以彌補的遺憾。
因此,當我們談論公平時,也應記得,教育的正義不只是規則的正確執行,更是人性的溫度。制度可以有棱角,但教育,理應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