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北京95%的用水靠密云水庫“硬撐”,2015年前水庫湖面縮到只剩60平方公里,連周邊的稻田都得限量供水。
可短短幾年,密云水庫不僅“胖”回188平方公里,還成了候鳥棲息的樂園。
這背后,藏著一項讓1.7億人受益的超級工程,它如何讓南方的清水翻山越嶺,流進北方人家的水龍頭?又經歷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挑戰?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南水北調
北方有多“渴”?那些藏在生活里的缺水難題
上世紀90年代,那時候很多村里都挖不到水,一口井越挖越深,從10米挖到30米,最后50米下去還見不著水。
每到灌溉季節,村民們得凌晨排隊等井水,玉米地經常因為缺水減產,連家里的洗衣機都成了擺設,就是因為舍不得用那點“寶貴水”。
這不是個例,水利部數據顯示,新中國成立初期,北方耕地占全國45%,養活了36%的人口,可水資源總量只占12%。
![]()
我國水資源分布圖
黃河作為北方的“母親河”,年徑流量只有574億立方米,僅為長江的6%,連全國江河水量排名都排到第16位。
北京的缺水問題更突出,2010年前后,密云水庫水位持續下降,為了保供水,城市綠化用水改用再生水,小區里還貼出“一水多用”的倡議。
那時候北京人喝的水,一半以上靠超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每年下降1米多,有些區域甚至出現地面沉降,但誰能想到,多年后,千里之外的漢江水流進來,竟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
北京的地下水
從“借點水”到“造水脈”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主席視察黃河時說的這句話,像一顆種子,落在了無數水利人心里。
也是這一年,南京、上海、杭州的水利科系合并,成立了華東水利學院,后來的河海大學,專門為“調水”培養人才。
1978年,河海大學畢業生們第一次踏上丹江口水庫的土地,那時候水庫剛建成不久,他們跟著老師測繪地形,有學生還在筆記本上寫下“讓漢江水北上”的心愿。
![]()
河海大學
這一心愿,一等就是27年,1995年,南水北調工程正式進入論證階段,110多位院士一起成立論證組,對比了50多種方案。
論證過程比想象中難,有人擔心調水影響南方生態,有人質疑北方會不會“依賴調水”。
專家們跑遍了漢江沿岸和華北平原,光是丹江口水庫的水質監測,就持續了3年,最終確定,中線工程從丹江口水庫引水,全程自流到北京,是最可行的方案。
2002年,國務院批準南水北調總體規劃,這一刻,幾代水利人的夢想,終于要照進現實。
![]()
南水北調中線
大壩加高與穿黃奇跡
要讓漢江水自流到北京,第一個難題就是丹江口大壩。
原大壩高162米,蓄水位不夠,水無法自然流到北方,工程師們提出,把大壩加高到176.6米,這樣蓄水位能提升到170米,形成足夠的落差。
![]()
丹江口大壩
可加高大壩不是“搭積木”,2005年開工時,施工隊發現,原壩體是混凝土重力壩,直接加高容易開裂。
技術團隊創新用了“貼坡混凝土”工藝,像給大壩“穿外套”一樣,在原有壩體外側澆筑新混凝土,還埋了上千個溫度傳感器,防止水泥發熱開裂。
這一干就是8年,累計澆筑混凝土150萬立方米,相當于210個足球場的面積。
![]()
丹江口大壩
但是,比起加高,更難的還是“穿黃工程”,就是讓漢江水在黃河底下“穿過去”。
在河南滎陽,黃河河床下3.7米處,要挖兩條4250米長的隧洞,這里的地質全是流沙層,一挖就塌。
工程師們用了世界最大直徑的盾構機,刀盤直徑達9.3米,還在隧洞周圍打了一圈“凍結帷幕”,把地下水凍成冰墻,再一點點推進。
2010年隧洞貫通時,誤差僅3厘米,最終創造了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跡。
![]()
穿黃隧道
中線工程的“生態經濟雙豐收”
在河北白洋淀,以前這里缺水,水質差,魚都活不了,這幾年中線每年補水10億立方米,湖水清了,魚也多了。
如今的白洋淀,水域面積恢復到366平方公里,成了“華北之腎”,每年吸引500多萬游客。
![]()
白洋淀
農業也跟著受益,河南寶豐縣是有名的“小米醋之鄉”,以前用地下水釀醋,水質硬,醋的酸味重。
2015年改用中線水后,醋的口感變柔和了,還獲得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現在醋賣到了全國,年產值翻了幾倍。
![]()
小米醋之鄉 寶豐縣
對北京來說,中線水不僅解了“渴”,還讓密云水庫喘了口氣。
2024年,密云水庫蓄水量達35.3億立方米,是2015年的3倍,庫區周邊的森林覆蓋率從50%提升到70%,連多年不見的黑鸛都來筑巢了。
這碗“南水”,不僅滋潤了北方人的生活,更滋潤了這片土地的生態。
![]()
密云水庫
結語
再擰開家里的水龍頭,看著清澈的水流出來,我們或許不會再覺得“喝水”是件理所當然的事。
這水里,有丹江口漁民放棄養殖的堅守,有工程師在盾構機里的日夜,有監測員每4小時一次的采樣,更有幾代人“讓漢江水北上”的夢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不只是一條輸水渠,更是一條“民生脈”“生態脈”,它讓北方擺脫了“靠天喝水”的困境,讓白洋淀重現生機,讓小米醋香飄全國。
此外,它還證明了中國有能力用系統思維解決資源難題,從論證到建設,從水質保護到生態補償,每一步都透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遠見。
未來,隨著中線后續工程的推進,還會有更多漢江水北上,滋養更多土地。
當我們喝著這杯“南水”時,記住:這不是終點,而是中國水利事業新的起點,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而這份“水潤中國”的故事,還在繼續書寫。
信息來源:青春華章|南水北調為什么能實現水往高處流?
國際在線 2025-10-13
![]()
信源截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