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最知名的眼科中心之一,北京同仁醫院門診大廳每天都熙熙攘攘。在人群中,一批身著紅馬甲的志愿者格外耀眼:他們時而耐心俯身傾聽,時而溫柔引導方向,或是伸出手臂攙扶年邁的患者……這些志愿者都來自一支特殊的隊伍——“愛暮同行”志愿者團隊,以及背后推動他們的人文力量——醫務社工。
銀發人自發成為暖心志愿者
北京同仁醫院社會工作部高級政工師、副研究員韓霜雪告訴北青報記者,隨著年齡增長,很多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經常會出現視力模糊、聽力下降、腿腳不靈便、記憶力衰退等問題。作為“守護光明的最后一站”,北京同仁醫院經常會出現獨自就診的老年人。他們不熟悉門診檢查和科室的布局,“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也給他們就醫帶來諸多挑戰。為此,醫院決定組建一支志愿者隊伍,“愛暮同行”志愿者團隊應運而生。
2023年5月,醫務社工陳繼艷被派駐到北京同仁醫院社會工作部,專職開展志愿服務項目設計與組織、志愿者隊伍建設與管理工作。在各類活動中,她逐漸結識了不少有志于志愿服務的退休阿姨們,經口口相傳,志愿者隊伍越來越龐大。為提升服務能力,陳繼艷定期為志愿者開展培訓。就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在同仁醫院扎下了根。
服務延伸至玻璃體注藥中心
志愿者服務站點設在同仁醫院門診樓一層白內障中心一區和二區之間,因為這里的老人最密集。隨著服務日益成熟,“醫務社工+志愿者”團隊將目光投向了另一個老年患者集中的手術室——玻璃體日間注藥中心,這里的患者多患有年齡相關性濕性黃斑變性或糖尿病引發的眼底病變,需要通過眼球注射藥物來控制病情。
玻璃體日間注藥中心平均每天手術量可達140人次,是院內最繁忙的手術科室。“往眼球上打針,聽起來就很可怕。”玻璃體日間注藥中心護士長肖瑤坦言,“很多患者特別是第一次來的,都非常恐懼。”為此,2024年11月,醫院社會工作部聯合玻璃體注藥中心,啟動醫務社工介入眼底科專科化服務,并將服務從簡單的指路導診升級到心理疏導和情緒安撫。
隨著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們的入駐,玻璃體日間注藥中心的服務“升溫”了:在護士臺,志愿者會協助發放手術衣、幫助獨自前來就診的患者穿脫衣物,為患者開展流程宣教,更開創性地開展了術前心理疏導服務。醫務社工王彤還把“正念減壓”帶到了等候區。為緩解患者緊張心理,她會定期通過呼吸放松、漸進式肌肉放松等方法,幫助患者在等待期間緩解焦慮。從今年6月到現在,已經干預了350多人次。
“雙工聯動”的溫度與智慧
成立短短兩年多,“愛暮同行”志愿者團隊已經擁有核心成員38人,他們從周一到周日風雨無阻地在同仁醫院服務,時間最長的成員已服務超過1000小時。當然,對于志愿者們的付出,院方也給予了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我們建立了社會志愿者‘招、考、訓、用’標準化管理流程,制定了‘雙五星認定’機制,服務滿50小時頒發證書、滿300小時發放印制個人姓名的志愿者服裝、滿1000小時發放醫院胸牌。志愿者服務滿4小時可在職工食堂就餐,服務滿50小時的志愿者每次可領取交通補貼。”韓霜雪說。
在同仁醫院,醫務社工與志愿者之間不是簡單的管理與被管理關系,在陳繼艷看來,這是一種深度的“雙工聯動、互為支撐”。“志愿者在前端鋪開服務的‘面’,我們醫務社工則深入解決‘點’上的問題,密切合作,讓服務越扎越深。”
“我們減輕了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讓他們能更專注于醫療本身。”韓霜雪說,“這就是‘雙工聯動’的價值。”她希望將“雙工聯動”模式進一步向更多的醫療機構復制推廣,未來,更多的醫務社工和志愿者將攜手合作,在醫療機構種下更多溫暖的種子。
文/本報記者蔣若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